欢迎来到蚌埠医科大学

学校新闻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我校第二附属医院成功完成一例可充电30年、可兼容3.0T磁共振的脑起搏器植入术

发布者: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3-05-30

脑起搏器治疗又称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用微创的方法将脑电极植入到颅内特定位置,是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很多患者合并有脑梗死或颅内占位性病变,有做磁共振的需求,而行DBS手术后无法在开机状态下进行高场强磁共振的检查给很多病友带来困扰。5月25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王大巍教授团队成功实施皖北首例“可充电30年、可远程程控、3.0T磁共振可兼容的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62岁的蒋女士是来自安庆的一位特发性震颤的病友,发病30年,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后自行停药,症状逐渐加重,头部及双上肢抖动厉害,无法正常进食并出现言语顿挫,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经当地医院介绍,蒋女士来到我校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经过术前检查及术前评估,具备手术指征。

考虑到患者患者年龄不大、离医院路程远、以后可能有就诊需求(做高场强磁共振等),经过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使用目前世界先进的“可充电30年、可远程调控、3.0T磁共振可兼容的脑起搏器”。5月25日,神经外科王大巍教授团队联合影像科、手术室和麻醉科为蒋女士在局麻+全麻下实施了“MER辅助双侧Vim核团置入的脑深部电刺激术”手术治疗,术中王大巍教授团队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效果测试,根据术中电生理测试结果及测试副作用情况,将手术电极精准置入脑内核团,测试效果显著,无明显副作用,顺利完成电极植入并随后在全麻下行脉冲发生器的胸前植入,手术顺利,总体手术时间在2.5小时以内。

王大巍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是全球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病年龄为 60 岁以上,而这个年龄群体一般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或占位性病变,而这些疾病的诊断都离不开3.0T磁共振的影像。王大巍教授表示,早期行DBS手术治疗的病人禁止行磁共振检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近些年研究有所突破,在“限定条件”基础上可兼容1.5T磁共振检查,但无法实现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高清晰度的3.0T磁共振检查,且很多患者无法耐受关机状态,或关机后震颤严重,无法配合完成检查。

此次为蒋女士治疗的脑起搏器将彻底改变目前的现状,可在开机状态下行3.0T磁共振检查,且使用寿命为30年,这无疑对于年龄轻的患者还是高龄的患者来说都是利好的消息。并且可以进行远程调控,大大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也为医院术后的程控管理提供极大的便利,让患者的获得最大限度的益处。

医院神经外科在王大巍教授的带领下发展迅速,开展脑起搏器手术例数较多,手术效果确切。DBS治疗从最早的帕金森病,后来逐渐扩展至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癫痫、亨廷顿舞蹈病等,近期在昏迷促醒及精神类疾病领域也有新的探索。随着科学技术不断革新,脑起搏器适应症不断扩大,脑起搏器材料不断的进步,希望通过DBS手术让更多的患者获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附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