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张凯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中科院1区,Top期刊,IF13.4)期刊发表了题为“4-acetamidobutanoic acid, a γ-aminobutyric acid derivative, inhibits Streptococcus mutans growth, adhesion, and biofilm formation”的研究论文,阐明了4-乙酰氨基丁酸通过抑制SloABC操纵子的转录和翻译,破坏重要致龋菌变异链球菌的内部结构和金属离子运输的关键机制。

龋病是口腔科患病率和发病率均高发的细菌感染性疾病,龋病可在牙齿上形成龋洞,导致疼痛、影响进食,严重者可诱发颌骨骨髓炎,甚至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的继发疾病。因此,龋病的防治十分重要。从宿主分泌的抗变异链球菌天然代谢物为出发点,寻找龋病防治物质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变异链球菌是导致龋病发生的重要病原菌。该研究首先通过有龋和无龋人群的唾液代谢组学分析,筛查到在无龋人群中显著高表达的物质4-乙酰氨基丁酸,其AUC值高于0.9;同期人群唾液样本的微生物组学分析提示无龋组变异链球菌的检出率和丰度均显著低于龋病组。基于4-乙酰氨基丁酸与变异链球菌在人群表达的相反趋势,研究者通过系列实验研究进一步研究了该物质对变异链球菌生长、粘附及生物膜形成的作用及机制,为开发新型抗龋病药物提供了重要靶点。

该研究将人群研究与基础实验研究相结合,为设计天然抗变异链球菌防龋新材料的研发开辟了新思路。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姗姗副教授为第一作者,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张凯教授和感染与免疫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管俊昌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项目、安徽省高校中青年教师培养行动项目、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水平创新团队项目等项目资助完成。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5.162426
(钱中清/审 杨燕/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