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复合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上交大医学院举行。来自教育部、上海市卫健委等政府机构和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的院士、专家学者和师生齐聚一堂,共同围绕“医工融合、创新引领”探讨新时代医工交叉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路径。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郑兰荣受邀参加会议,并在“校院长圆桌沙龙”环节开展对话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先后致欢迎辞。随后,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林蕙青、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副局长马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震等专家学者,分别就开辟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医学拔尖人才的创新路径,教育督导对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等问题进行发言。当天,“4+4+X”医工交叉“MD+PhD”双博士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正式启动。
在校长发言环节,郑兰荣以“量子科技赋能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为题,围绕“医工交叉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优化、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核心路径、实践平台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重构和伦理与责任教育在医工交叉中的融入”五个方面,介绍了蚌埠医科大学与本源量子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公司等国内知名科技企业之间在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和跨学科科研合作中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其他与会嘉宾也深入探讨了对医工交叉人才的理解,并介绍了各自学校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蚌埠医科大学始终注重发挥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优势,开展医工、医理交叉的科研工作。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校生物化学教研室教师黄德民,就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三无样机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带领教师开展新型离心快速分析仪的设计与制造工作,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离心快速分析仪。该仪器获得安徽省科学大会科研成果特等奖,黄德民和研制团队也分别获得个人特等奖和集体特等奖。
近年来,尤其是顺利实现更名以后,我校围绕社会发展需求和新医科建设要求,积极探索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新模式;与本源量子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公司等国内高科技公司签署了多项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协议,先后联合申报了“数据医学(量子计算方向)微专业”,成立了“合肥量子计算与数据医学研究院”,与省内各地市卫健委成立“卫健联盟”。在学生学科竞赛、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和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医工交叉融合学科建设力度,持续做好学科发展、团队招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为培养出更多高水平、复合型医工交叉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童旭辉/审 王辅之/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