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师对话,与梦想同行。9月17日,龙湖大讲堂新学期开讲,特邀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1982届校友段树民做《脑科学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讲座。校领导郑兰荣、刘浩、周慧芳,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海军军医大学何成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九院眼科助理研究员李吉鹏、陈应之、张君等与同学们一同聆听报告。

作为神经系统中最高级部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段树民从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首先认识到脑是思维的器官讲起,到近代医学发现特征性脑区,再到对“裂脑人”的研究中发现左右半脑的功能分区——从宗教到科学,其实医学走了很多弯路,用了很多时间才摸清大脑是如何工作的——通俗的语言作开场白,段树民的演讲立刻“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

进入21世纪后,对神经环路的研究快速发展,甚至可以精准地用光遗传控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为脑科学开辟了“新战场”,也让公众对大脑的认知进入新阶段——这也是段树民所在实验室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对此,段树民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恐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像老鼠怕猫就是先天性恐惧。通过研究,段树民和团队不仅找到了控制恐惧情感的环路,还在小鼠头顶手术接入光纤,只要通过光纤给予刺激,小鼠对猫的恐惧感就会大为降低,不仅不再装死求生,甚至还敢大胆“走两步”。“与之类似的,还有睡眠、攻击等行为,如果我们找到对应的神经中枢,就有可能通过外部操控来调控行为。”在段树民的描述中,未来治疗失眠可以不依赖失眠药,困扰现代社会的心理疾病也有了更高效、更安全的应对方式。“希望等你们成为医生时,光遗传已经应用到临床。”段树民说。
科幻小说中的类脑与脑机接口,戴上头盔就能将人工智能与人类大脑相连的场景,其实距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希望有一天,我们能通过穿戴式神经调控来增加幸福感,让大家都能在更加愉悦的状态中工作和生活。”随着段树民的展望,观众们仿佛看到科幻照进现实的那一天,现场掌声雷动。

一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在场的同学们热情不减,有许多问题想跟院士交流。一位临床专业的女生首先提问:“飞速发展的AI对现代医学会产生何种冲击?医学生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对此,段树民的回答是:“AI对各行业形成巨大冲击,我认为对医学也会产生加持作用,关键在于运用得当。大家青春年少,正是学习的好时候,希望你们在AI领域有所建树。”
如何选择专业?怎样确定未来研究方向?同学们的问题不断提出。“我们刚开始踏上的未必是最初心仪的那条路,但是只要全身心投入,就会收获很好的结果。”段树民说,“学科交叉愈加明显,现在所受的基础训练,未来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的职业选择。”

得知院士学长回母校的消息,同学们很是激动,准备了手绘的医学图谱小册子作为礼物。这不止是医学生们用最质朴的方式具象展现人体结构的神奇、更是向学长交上的基本功作业。
(周静/审 靳瑾/文 朱小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