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蚌埠医科大学

部门动态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躬行践履 以担当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家国情怀——访安徽省健康脱贫“百医驻村”行动践行者吴飚

发布者:蚌医二附院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9-07-17

       吴飚,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7月8日,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扶贫办等四部门启动“百医驻村”专项行动,他被派往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的黑土李村,在这个贫困村,他将开始为期两年的村医生活。对于一名从临床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的业务干部,吴飚曾经无数次率队深入偏远地区开展医疗扶贫、义诊服务,医联体建设等工作对于下乡支医并不陌生,他怀揣的也不仅仅是一腔热情,而是在一次次深入走访中积淀的一份心愿,一种立志倾己所能改善贫困农村人民缺医少药状况的赤子情怀。
 
职责所系,使命必达
       向着黑土李村一路前行,车窗外黄绿相间的土地连绵而沉默。极目处,星落散布的蔬菜种植大棚为远近的村落增添了一抹新农村的气息。生长于皖北的吴飚对这样的景致再熟悉不过,偏僻、封闭的自然环境曾为先祖们提供了生养繁衍的屏障,今天却成为了乡亲们饱受贫困和疾病侵扰的一大阻隔。吴飚知道,那里的百姓需要他去建一座“桥”,一座通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健康桥”。
当日下午,在泥河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华宾的陪同下,吴飚走进了这个位于泥河镇西北角,由7个自然庄12个村民组组成的村落。在与村干部的交谈中他了解到,黑土李村人口2200人,全村承包土地3287亩,每年主要依靠一麦一稻。近年建起的几十个塑料大棚作为蔬菜种植基地,但因为疾病造成的一夜返贫才是最为突出的贫困根源。
虽在来前已对当地的贫困状况做好了充分心理准备,可当吴飚走进村卫生室,眼前的景象仍让他震撼,房顶漏水、四壁斑剥、杂乱尘封,远处那眼压水井更映衬出这里的荒凉。于是,顾不及客套寒喧,他就如同主人般缠着区卫健委副主任程晋艳、镇卫生院李华宾商讨起“新家”的建设工作。而令吴飚想不到的是次日上午,淮南市潘集区副区长程晓玲、区卫健委主任吕国涛、泥河镇镇长王玉峰等一行就顶头炎炎烈日赶到黑土李村,征求他对村卫生室的改建设想,现场调研选址,并当即拍板依照安徽省村卫生室建设要求,利用原村计划生育站房实施扩建改建,并将新建规范化村卫生室列入了当地政府的重点工作任务。而领受新建村卫生室“总指挥”使命的吴飚,又拿出了“拼命三郞”的精神,白天做预算,跑批复,促开工。晚上入户走访摸排,为自己下一步精准实施医疗帮扶理清思路。并主动请缨加入2019年泥河镇十几个村卫生室公共卫生工作核查行动。
 
躬行践履,点燃希望
       7月10日晚,泥河镇中心卫生院接诊一名眩晕呕吐急诊患者,考虑到患者发病近一周,曾先后辗转当地市、区多家医院,看门诊、照片子,有专家说是脑缺血,也有专家诊断为美尼尔病,可无论是吃药还是打点滴都不见效,且症状逐渐加重。正在值班的李华宾院长此时想到了上级派来的吴主任。
在病房,吴飚详细询问了患者病史、结合此前的检查报告,立即判断造成患者久治未愈的元凶为“耳石症”。
吴飚介绍,耳石症是一种因内耳耳石脱落,在头部变换位置时发生剧烈而短暂的眩晕的疾病。通常,旋转感觉不超过一分钟,但是不适感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十分钟。再次改变头部位置可再次发作,它虽然被冠以“良性”位置性眩晕,但是该病带给人的痛苦感觉明显,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必须尽早诊治。考虑到当地医疗条件,吴飚当即与蚌医二附院耳鼻喉科孙本路主任取得了联系,并于当晚十时将患者转送到了蚌医二附院,经过专家施以手法复位,困扰患者许久的眩晕症状立竿见影消于无形。
“真是神奇,没打针、没用药,顽疾手到病除!” 回到黑土李村,“上级派来了吴医生热心专门帮病人到大医院看病!”的消息不胫而走……而作为一名驻村医生,短短地一周耳闻目睹,吴飚也对“缺医少药”这个词有了更感性的理解,也似乎从更深层面领会了省卫健委开展“百医驻村”行动的真正含义。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当亲眼看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艰难的境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心中有着太多自责,如今我来了,两年或是更久,只希望能为乡亲的健康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对改善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有所帮助,以担当书写出属于医务工作者的家国情怀!”
倾听着吴飚的心声,我的脑海中闪现出卡夫卡在小说《桥》中的一段文字:“我是一座桥,架在深渊之上,这一头用我的脚尖,那一头用我的双手插入地里,在碎泥中我咬紧牙关并坚守着……桥,打起你的精神,好好守护住交托给你的人,在他不知不觉中平衡他不稳的步履,如果他摇摇欲倒,那么就显出真身,像山神一般把他抛上陆地。”
 
蚌医二附院宣传处 陈杨
采写于2019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