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已经连续工作30天了。我已渐渐适应每天带着N95、穿着防护服工作6-8小时的状态。汗顺着眉毛往下淌,渗到眼睛里的刺激痛;衣服湿透时的忽冷忽热;持续的憋闷感;被面罩压得鼻梁痛、脸痛、耳朵痛;口渴、饥饿和持续地憋小便……但这种种不适,相对于病床上患者岌岌可危的生命,已都不是问题,都能克服,也必须克服。因为我们是医务工作者,也因为心中那份为了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责任和信仰。
每天的工作都是快节奏、满负荷的,需要饱满的精神、昂扬的状态和充沛的精力、体能。记得一次上班,刚进入病房内就感觉胸闷、气喘,本以为自己能坚持,就没有理会这种感受,即刻投入到工作中。没想到1个小时后我浑身上下被汗水湿透,头脑发胀发晕,整个人像虚脱了一般。身旁的“战友”以他非常专业的职业素养和敏锐的观察力,很快觉察到我的异常,随即拿来指脉氧仪帮我测试,心率120多,氧饱和度92%,他连忙把我扶到就近的凳子上坐下。在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他既不能让我饮水,也不能帮我松解防护用具,唯一能做的就是劝我出去休息,不要再坚持工作了。看着躺在病床上与死神赛跑的患者,再看看我的战友疲惫而忙碌的身影,我慢慢调整自己的呼吸,轻轻地理一理穿着不适的防护装备,让自己安静下来,稍作休息,状态稍好转后,咬一咬牙,便又与战友一起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说实在的,每天的工作真的很累,也幻想着休息,但是重症监护室的工作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含量要求确实很高。作为呼吸与危重症专业护理人员的我,不仅通过了专业化的培训和进修,而且还有十余年的临床实战经验,在祖国需要我、在人民需要我的特殊时刻,我不仅要绝对胜任这份工作,还要不遗余力地把我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此刻体现出来。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每每看到病人转危为安、好转出院,真是打心底里高兴,那一刻感觉再累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即使我们竭尽所能,使出浑身解数,但有时还是不能阻挡死神的降临。每当病人不幸逝去,总是让我很难过,唯一能做的便是小心翼翼地拔除他们身上的各种管路,擦拭干净他们的身体,整理好他们的衣物,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

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彭银华医生就是我们病区的患者,他是一个乐观、坚强的大男孩。进病区时他就跟我们说,让我们放心,相信他一定会好起来的,因为温暖的家里还有等他回去结婚的美丽未婚妻和等他回去照顾的年迈多病的父母,繁忙的医院病房里还有许多等他回去救治的患者和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当得知我们是安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员时,他很激动,也很感谢我们的援助,说等他出院了就带我们游览古典与现代融合的繁华大武汉,请我们吃美味的热干面、糯米包油条……可一切美好的期待还是没有让彭医生留下,万恶的病毒最终还是把他从我们手中无情地夺走了……2月20号21时50分,29岁的他带着对亲人的不舍、带着对病人和战友的关爱、带着对武汉这片土地的热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他的离去,给我很大的打击,脑海里总是浮现彭医生那张年轻的面庞、积极而又乐观的笑容……一连几天吃不下饭,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处,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 但想到病房里还有需要我们去救治的危重病人,想到如彭医生一样在抗疫的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们,想到还在与病毒抢时间、抢人的我的战友、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他们的大爱无疆、善作善成、不怕牺牲的精神,只能默默擦干眼泪,振奋精神、继续战斗。
每次下班,从走出隔离病房脱装备到回到酒店洗漱完毕,差不多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这时候,吃碗泡面、给家人报个平安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事了。妻子电话中告诉我,家乡因防控疫情需要小区实行全封闭管理,女儿看到这些,总是忧心忡忡地问“大门封闭了,爸爸怎么回来呀?”;儿子因骨折,胳膊上打的石膏也到拆线时间了,但医院还没有正常开诊……听着,听着,我不争气的眼泪又顺着脸颊流下来了,感觉亏欠他们的太多…… 但是,也正是因为我的这一双小儿女,他们是我的铠甲,是我的精神支柱,是我冲锋陷阵的动力,也正是为了像他们俩一样的千万家的儿女,我们才千里逆行赴武汉,舍得小家为大家。每次女儿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去时,我都会告诉她:爸爸还不能给你准确的日子,但是爸爸和同事们一定会加油,一定能战胜病魔!早日平安回家!

从妻子发来的图片中,看到我家小区的草已经绿了,相信我们为之战斗的武汉也将从沉睡中苏醒……我们坚持着,一定要坚持到底,这场战争的胜利终将属于我们。武汉必胜! 中国必胜!
(髙涌/审 王华东/文、图 一附院宣传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