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差,当发生结直肠肿瘤时,往往直到肿瘤长满肠管造成堵塞,才会感到腹痛、腹胀。一个月前,年至七旬的贺老太便因“肠梗阻”来到了蚌医二附院肿瘤外科寻求治疗。高龄体弱加之基础病较多,既往做过结肠癌手术,于是入院后一直采取禁食水、胃肠减压等保守疗法,但效果甚微。经过肿瘤外科主任张杰带领团队对患者情况及诊疗方案进行反复研讨、论证,最终决定采取疗效最佳但难度较大的手术方式。

考虑到患者的年龄与病史,如何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将手术创伤降低到最小是张杰主任团队最关心的问题。“如果需要小肠造口,能不能使用最新的‘可崩解肠道支架’,这样就可以避免二次造口还纳给病人带来的手术创伤。”术前讨论中的这一观点给了团队新的方向,在严瑾细致的手术设计后,11月17日下午,在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的紧密配合下,张杰主任率团队成功完成“小肠可崩解支架转流术”,术中探查发现,患者是结肠脾曲恶性肿瘤导致的不完全肠梗阻,遂一并进行了“肠粘连松解+结肠脾曲恶性肿瘤根治术”,手术全程顺利,患者后期恢复良好,将于近期出院。

据张杰主任介绍,可崩解小肠转流支架是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临床研究的成果,打破了沿用166年的传统术式。对于这类患者,外科手术上的传统策略是:在直肠手术结束后,将末端的小肠拉出腹壁,做一个临时性的造口转流大便,这样粪便就不流入大肠,以保障远端吻合口愈合,但患者腹部会出现一个“临时性的排泄口”,极不方便且需及时更换排泄容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术后6个月或化疗结束后,再进行二次手术,修复腹部的开口。而可崩解小肠转流支架则起到阻拦肠液流入大肠的作用,通过在支架的近端小肠内放置一根手术中常用的引流管把粪便引导腹壁外,三周左右支架自动降解,同时引流管与腹壁已经粘连形成窦道,只要把引流管拔除,肠液自然会流入大肠形成粪便,顺利从肛门排出,无需造口和二次手术带来的创伤,也消除了造口给患者心灵留下的沉重负担。

经常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医者人文修养的体现。在治好疾病同时,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一直是二附院肿瘤外科矢志不渝的追求。通过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将更多新技术、新理念真正服务于患者需求,这正是科室团队“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生动写照。
(周飞/审 张乐、王畏/文 王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