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二附院心血管科成功为第10例患者实施了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设备精准的冠脉病变特点、斑块性质等诊断功能,为冠脉复杂病变的优化治疗提供更强有力的影像指导,预示着该院在冠脉介入治疗方面登上了新台阶。
5
月25日,一名71岁男性患者因“反复胸闷、胸痛1年,再发4天”被二附院诊断为“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经冠脉造影检查示:左主干加三支病变,或许局外人不知,但具有临床经验的心血管医生却知道患者或随时出现严重冠脉缺血症状,甚至出现休克及猝死,是名副其实的“命悬一线”。但最有效地冠脉介入治疗,手术医生却需要承担极大风险,即使是在冠脉介入技术较为成熟的今天,如果术中血流一旦被阻断,极易出现严重的心肌缺血并发症,导致室颤、心搏骤停或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
而面对冠脉介入治疗的相对禁区,心血管内科团队为挽救患者生命,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决定冒险实行介入治疗。
5
月28日,心血管科冯崴团队精成合作,在先进的血管内超声(IVUS)指引下,仅用1.5小时即顺利完成这项复杂手术。随后患者胸闷症状消失,心衰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不日即可康复出院。
血管内超声是利用导管将一高频微型超声探头导入血管腔内进行探测,再经电子成像系统来显示心血管组织结构和几何形态的微细解剖信息,是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超声探头直接置于血管腔内探测,可以准确测量管腔直径,斑块的大小及负荷,斑块稳定性判断,特别是对于分叉病变或左主干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可以提供较高的指导意义,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并顺利完成。
二附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冯崴介绍,血管内超声技术是冠脉造影的完美补充,它除具有不受投照体位的影响,准确测量血管直径、管腔横截面积,还可以直接显示管壁的结构,从而更精确识别冠脉造影显示的临界病变的狭窄程度以及斑块性质的功能。对临床准确判别斑块的性质和组织成分;指导术者选择最佳治疗术式、判断支架置入状态和安全性及预后评估,从而确保了患者接受最佳、最安全的治疗决策。
(陈杨/审 尔东/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