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蚌埠医科大学

部门动态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二附院:引进静脉输液港 重铸病人“生命线

发布者:蚌医二附院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8-05-28

 

“没想到你们医院有这样神奇的东西,以后治疗再也不用蚌埠蒙城两地跑了。”家住亳州市的周先生对他的主管医师邓锐说。
原来,周先生是一名直肠癌术后患者,长期的化疗使他的静脉条件日益变差,反复的穿刺更让他苦不堪言。为了减轻周先生的痛苦,家属带他来到二附院普外科做了静脉输液港(PORT)手术。
输液港?听起来很神奇
“这个名叫输液港的“神器”,听上去好像是个港口,其实它是一个只有普通衣服扣子大小的液态硅胶材料闭合输液装置,因其具有自动“修复”穿刺损伤的功能,因此即使上千次的穿刺也不会渗漏,可长期在患者皮下“安营扎寨”。其结构不影响影像学检查及放射治疗,同样适用于需要进行核磁共振、CT扫描或放射治疗的患者。 “该院普外科主治医师邓锐介绍,这种全植入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由专业外科医师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取最佳植入位置,在局部麻醉下通过血管穿刺完成,隔日即可通过其进行静脉治疗。而术后患者体表看上去只有一个指甲盖大小的突起,可用于长期或反复静脉输注各种化疗药物、营养液、输血、血样采集等,每次输液时只需针刺破皮肤就可直接操作,目前在国际上,对于需要长期及反复输液的患者,尤其是肿瘤术后需长期化疗的患者,这种植入式给药技术已经成为首选。”
输液港,维系生命通道
二附院介入科主任张应战告诉记者,介入科自年初率先把输液港技术应用临床,已经为5名患者成功实施了“生命线”重塑。他介绍,肿瘤患者是不可以通过手背输液来进行化疗的,那样会导致手臂的静脉炎,很快就会产生静脉闭塞。如果化疗药物局部外渗到血管外,就会导致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严重的时候溃烂几个月都不能愈合。所以化疗期间必须进行深静脉置管,目前各医院常见的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但它需要定期冲洗管路以避免管道堵塞。同时PICC管道在肘部保留一截输液管接头,对患者洗澡及美观都会有很大影响。而静脉输液港则完全埋置于皮下,体表没有开放通道,因此具有维护简单、感染风险低,可终身使用的优点,且不影响从事一般性日常工作,家务劳动,散步等。
输液港,长期输液必备
以往人们常用“一针见血,扎针不疼”形容护士输液技术高超,然而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肿瘤化疗病人来说,这样高超的技术恐怕难以施展。
42 岁的李女士不久前被诊断为“白血病”,接下来需要长时间的化疗。一想到以前见过的化疗病人打针打到手发黑、皮肤溃烂李女士感到非常恐惧。为此,她挣扎了两个多星期,夜夜无眠,甚至一度选择拒绝化疗。日前,她接受了静脉输液港的植入。“日常生活完全不受影响,都能正常洗澡呢!”李女士十分感谢这里的医护人员,也让她在和癌症对抗的日子里,多了一份舒心。
据了解,对于需要长期或反复(超过3个月)接受各种输液治疗,如输抗菌素、静脉补液,输血及抽血等;输入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各种高渗性液体的患者,合理选择输液工具,保持血管通路畅通,保护血管,避免损伤,是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对抗疾病,更是保障肿瘤患者治疗的“生命线”。与现在常用的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比较,这种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使用不但可以减少长期反复血管穿刺的痛苦,而且还能减少化疗药外渗的风险,有效降低感染率,留存的时间也相对较长,一般可以保持15-20年。
                (陈杨/审 依萱/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