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教育厅发布2018年度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计划,二附院医学博士周少波申报的“Heparanase和Syndecan-1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在胆囊癌转移中机理的研究”和医学博士朱勋兵申报的“miR-214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两项课题获批省高校自然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立项。
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Heparanase和Syndecan-1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在胆囊癌转移中机理的研究”主持人周少波博士介绍,胆囊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预后差,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的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它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与胆囊炎性病变无特异性区别,大多数病人就诊时已为中晚期病变,预后很差,总体生存率仅为5%~12%。近年来,他率领课题组针对胆囊癌细胞系中 Heparanase Syndecan-1表达的相关性、其在生物学行为中的调控机制及胆囊癌细胞和正常表达 Heparanase 的胆囊癌细胞syndecan-1 的表达及分布情况进行系统研究表明。 Heparanase/Syndecan-1 轴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有关重要作用,该项研究将对胆囊癌发生发展和胆囊癌的诊断、预后及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了新指标。
“miR-214是microRNA 214的缩写,目前在人体中发现的这种新型分子已经超过1400种。”朱勋兵博士介绍,骨组织具有强大的自身修复能力,大多数患者骨折经治疗都会很好愈合。但仍大约5%的患者会出现损伤的骨组织难以愈合,临床称为骨不连。它通常伴有疼痛,治疗比较困难,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新型植骨和内外固定材料面世,虽然骨不连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寻找形成骨不连诱因以及发病机制才能为治疗骨不连提供技术理论和方法选择。朱勋兵获批的科研课题正是在
已知miR-214通过抑制骨生成和刺激破骨细胞生成在哺乳动物的骨骼发育中发挥作用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揭开miR-214对
具有特殊吸收功能的
破骨细胞产生的负面作用和
抑制骨生成的机理,以期达到
在骨折愈合过程中
控制miR-214对骨生长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二附院积极倡导仁心与妙手比翼,科研携临床齐飞,持续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不断凝练科研方向,精心厚植科研优势,涌现出一批在临床理论研究、医疗技术创新、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骨干精英,他们在提升医院临床技术水平、提高疾病诊疗防治能力,助推蚌医二附院跨越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陈杨/审 尔东/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