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仁宝,男,(1913年8月—1999年11月),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上海。1919年至1931年6月,先后就读于上海私塾、东明小学、育材小学、育材初中、圣约翰大学、南洋中学,1931年9月考入沪江大学化学系,1935年7月毕业至1940年8月,先后在上海新闻报馆、商务印书馆、上海医学院等单位任职。1940年9月至1952年10月,任上海同德医学院助教、讲师、教授;1952年11月至1958年8月,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基础医学部副主任、教授。1954年1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上海第二医学院支部主任委员、民盟蚌埠市委副主任委员。195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与援建蚌医,历任学校教务长、医教组组长、外文教研组组长、教务处处长、副院长、党委委员。1989年12月退休,1999年11月19日于上海病逝。
发扬共产主义风格 援建安徽
朱仁宝是上二医选派的首批援建蚌埠医学院人员。在创建蚌医的艰苦岁月里,他积极为党工作、矢志不渝、率先垂范,为蚌医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校之初科级以上干部名册(部分)
1958年8月1日晚,上海第二医学院基础医学部会议室,一场酝酿高校发展变革,情牵上海和安徽两地的会议即将开始。俊彦云集,热情高涨,会议主题是充分发扬共产主义风格,高度重视分校工作。会议要求把最好的师资、器材、图书用于支援安徽省建校,首先满足他们的需要,希望教研组全体人员把这个光荣的任务担起来。时任基础医学部副主任的朱仁宝教授首先表态,要求党委批准他到安徽蚌埠:“我已经安排好家庭,待命出发,保证到安徽尽一切力量,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搞好工作。”当时,沈础仁、葛成荫、沈乃葵分别代表生物、物理和化学教研组向党委保证:无条件服从国家需要、组织调配,以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时年45岁的朱仁宝教授扛起了这份任务艰巨、使命光荣的重担,在最短时间内组织人员、整理教材、仪器设备等物资,一支汇聚国内顶级优质资源的医学援建队伍雄赳赳地奔赴淮河岸边。据沈础仁教授回忆,在1958年5月,朱仁宝教授就约上喜欢摄影的他打前站:“走,去借部相机,先到蚌埠看情况。”通过实地勘察,他们对淮委医院留下的旧址拍摄了十几张照片,冲洗放大后在上二医广泛宣传。
据朱继懋老师(朱仁宝之子)回忆,父亲报名去蚌埠的时候没有和家人商量,上有老下有小,但父亲二话没说,组织上要他去,他就去。父亲母亲都去了蚌埠,他们当时都在外地念书,送行的时候非常伤心。
8月31日,在朱仁宝的带领下,首批对口援建的师资队伍来到蚌埠医学院。初创岁月又适逢困难时期,他矢志不渝、率先垂范,积极配合谢炘院长做好1958年开学的一切准备工作。
治教有方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快速发展
朱仁宝来校前是上海第二医学院三级教授,退休时已晋升教授一级,是学校创建之初职称最高的教师之一。他基础扎实、学识渊博,懂英文、德文、俄文,丰厚的知识学养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他在蚌医开创工作提供了充分保障。

朱仁宝教授生活照
作为教学管理者,他对蚌医人才培养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第一,要抓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给每个年级配备专职年级干部,还邀请一部分思想觉悟比较高的政治课和业务课的青年教师担任导师,这样更有利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他积极联系上海各家医院担任学校实习单位,1959级300名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去了上海广慈、仁济、新华等医院实习。由于在校期间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实习期间又有专职年级干部和实习同学一起生活,他们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临床知识,还保持了艰苦朴素的本色。这些毕业生均能愉快地服从祖国分配,有些同学还远赴西藏等边远地区工作。
第二,坚决贯彻执行教学计划、考试考查制度,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建校之初,学生一边劳动,一边上课。他不仅对学生学习抓得很紧,对考试考查更是严格要求。除笔试外,还有口试、笔试结合考试,考实际病例和多门课程结合起来一起考等方法。这些对了解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单纯笔试有更多优越性。尤其是多门课程结合起来一起考,对培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起到很好的“强基”作用。虽然学校初建,但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并不低。1963年,在上海实习的同学曾参加卫生部抽样检查考试,成绩与老牌高校相比也在伯仲之间。
他注重研究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1979年起,学校对78、79两届学生,除课堂讨论之外,还要进行课堂观摩和分析,以提高教学方法。为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验课方面从现有条件出发,尽可能减少示教实验而让同学自己操作,力争开出更多的实验课。
第三,抓紧师资培养。医学院课程门数多、招的学生多和师资不足问题,是当时突出的矛盾。从1958年建校至1960年,学校将分配来的近100名新教师先后送到上海二医各教研组培养。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留在学校各教研组培养,少数教师送到其他院校培养。连续多年有计划地师资培养,教师队伍已基本上能适应当时教学工作需要。
第四,为创造祖国的新医学派,一定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1958年全国中医中药会议之后,学校不仅对学生增加了中医课(第一届学生中医课有500多学时),还为前后期师资开办了多期西医学习中医的学习班。此外,还选送2位西医离职去省中医班学习3年。这对学校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教学、医疗和科学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1958年援建蚌医到1989年退休,在蚌医工作的31年里,朱仁宝对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学校走出的杰出校友和优秀校友,绝大部分均就读于这一时期。
砥砺后学 一生艰苦朴素
朱仁宝治学严谨,秉公办事,深入了解每个教研组阶段发展情况,精心组织,协调各组齐头并进。随着办学力量增强的需要,一批安徽医学院、苏州医学院毕业的年轻人响应党的号召,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蚌埠这片热土。朱仁宝教授喜欢这些朝气蓬勃的建设者,经常同他们聊学习、谈工作。学校条件虽然很艰苦,但创业的激情始终如春潮一样澎湃。他团结一切力量把建校之初、尚未强壮的蚌医推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青年时代。
他一生艰苦朴素,精诚为医,为蚌医的教学付出艰苦努力,为蚌医长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蚌医怀有深厚感情,退休返回上海后,仍关心学校发展,得知安徽发大水受灾严重,他还寄钱给学校,支援灾后重建。

朱仁宝教授同妻子一同劳动
1989年12月,朱仁宝退休返回上海休养。1999年11月在上海病逝,享年87岁。
(韩志/审 王明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