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蚌埠医科大学

部门动态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档案里的蚌医故事】千里笃行追光明 丹心一片香如故:记阎承锐教授、梁慧珍老师

发布者: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5-07-01

阎承锐,1923年5月出生,湖北宜昌人,上海第二医学院援建者、蚌医公共卫生学创建人。1953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卫生学教研室助教。1958年主动请缨支援安徽,历任蚌埠医学院卫生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兼任安徽省卫生学会委员、卫生统计学会副会长,蚌埠市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创办人之一、副总编辑,《蚌埠医学院学报》副主编,学校教工工会副主席。1985年8月离休,享受厅局级待遇,2000年5月因病在上海逝世。

梁慧珍,1923年2月出生于北京,籍贯广东广州。1946年毕业于云南昆明惠滇高级护士学校,分配至惠滇医院工作。1948年至1960年,先后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同济医院和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手术室担任副护士长,后调至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983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3年退休。

他曾是怀揣革命火种的热血少年

也是公共卫生学事业的引路人

他是上二医援建蚌医事业的开拓者

也是蚌医公共卫生学的创建人、首任教研室主任

这是他对党的深情告白:“只要是党员,活着就永远处在第一线。”

少怀壮志 投身革命洪流

阎承锐,1923年5月出生在湖北宜昌的一个政府职员家庭,自小就聪明且富有正义感。“我很爱念书,求知欲很旺盛,功课也很好。受两位姨妈影响,我十分向往共产主义,儿时偷偷的剪了镰刀斧头徽放在书包里,那时的我已在心中播下了革命种子”。

中学阶段,他一边认真读书一边积极开展学生运动。“1938年在党的教育下,我们在学校中组织进步团体,剧社、壁报、歌咏队等,1939年12月参加恩施高中凌风社,宣传党的思想。”期间阅读丁玲、巴金、茅盾、高士其的小说,大学时期涉猎更加广泛,熟读了《共产党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费尔巴哈论》等书籍。这些进步理论刊物不仅打开了他认识社会发展的广阔视野,更培养了他独立思辨的能力,革命火种已在这个青年胸膛里熊熊燃烧起来。1945年7月,已在重庆江苏医学院读书的他,响应地下党组织号召,瞒着父母历经重重艰难险阻,步行到湖北潜江参加新四军,任五师见习军医。虽然日后部队在战斗中被打散,组织也遭到破坏,他被迫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但对党的热爱从未改变。在舅舅的帮助下暂时找到一份文书工作,靠微薄的薪水养活自己,白天上班,晚上挑灯学习。生活上的困顿没有消弭他斗志,读书救国依旧是他人生的目标理想,坚不可摧!

那些泛黄的60多年前档案文字力透纸背,呈现出的不仅是他个人经历,更是一位共产党员流淌在血脉里对信仰力量的传递——“鄂西北军区最艰苦的考验中我没有动摇过,没有消极悲观过,支持我的力量是我从亲身体会中得到的,确信党的事业是正义的,有前途的。”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即使身处险地仍抱守憧憬,追求真理与正义的信念支撑他走过那段困苦流离的生活,曙光在前头。

1948年9月,阎承锐再次踏入大学校门,考进北京大学医学院, 参加民主青年同盟担任支书;同年11月完成人生夙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953年4月从北医毕业后到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一年半,被分配至上海第二医学院卫生学教研室工作。他抱着火一样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卫生教育事业中,当党组织征求他意见:愿意支援安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吗?他没有丝毫犹豫,连跟夫人梁慧珍老师都没商量一下,随后一个青春响亮的名字印在援建名单上。从此,他把自己交给了党的教育事业,交给了那个正在淮河岸边崛起的医学高校——蚌埠医学院。

满腔热血 扎根淮畔写春秋

1961年,一腔热血的他负责筹建蚌医卫生学教研室并担任副主任。他用并不强壮的身体扛起了这份沉甸甸使命,用恒久的锐气开拓着卫生学领域的荒芜。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谢炘院长深沉关切的目光,阎承锐掷地有声:“请院长放心,一定完成任务,保证顺利开课!”据教研组王质清老师回忆:“那时阎老师以校为家,艰苦创业,常常备课到深夜,一日三餐都在食堂,总是乐呵呵的,手里捧个白瓷饭缸,那是他全部炊具。”

为了确保1962年春季顺利开课,阎承锐放弃了难得回上海与爱人孩子的团聚,继续留在学校备战。不仅承担着卫生学、卫生统计、营养食品卫生和少儿卫生等教学任务,还考虑新学期实验课教学、实验台设计、人员安排等一切工作。夜以继日的奋战终于实现了预期目标,当首届学子健步走进教室,他才露出久违的笑容。阎承锐无视生活的苦,曾说:“生活上的苦不算啥,教学环境可以差,但我们教学水平一定不能比上二医差太多。”经过三年多努力,他想检验目前的教学水平。1964年春,阎承锐邀请时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公卫教研组陈邦宪主任来指导工作,陈邦宪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人谦和、学养深厚。学校曾于1960年选派毕业于安徽医学院的王质清、刘森贵两位老师去上二医进修,陈主任亲自担负起培养他们的任务,业务上倾囊相授,对他们的成长高度关注。陈主任受邀来校后,经过听课走访,对蚌医卫生学的教师素质、教学整体水平高度认可,也对以后努力方向提出了积极建议。陈主任的赞许让阎承锐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信心倍增。鉴于他做出的突出贡献,1963年被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1964年,他作为安徽省公共卫生学代表出席了第一次全国学术会议。

后排右一阎承锐主任,右二陈邦宪主任

60年代初,蚌埠市及周边郊县卫生预防知识十分贫乏,传染病和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深深困扰着民众。阎承锐目睹此事经常彻夜难眠。内心深处那份浓烈的爱国情和使命感让他的视野不再局限在课堂,他要唤醒民众对各种常见疾病的预防意识,要让科学知识惠及于民。此后,他愈发重视教学和实践探索,积极联合蚌埠市卫生防疫站、市职业病防治所,携手并进,共同为淮河两岸人民健康发力,还助推各市级医院相关部门开展科普讲座,亲自授课。同时,他呼吁医务人员、人民群众提高对公共卫生的认识,重视疾病预防,相信科学破除迷信。80年代初,年近花甲的他,经常在节假日亲自写材料、录音、发传单,带队走上市区街头、中小学校园宣传卫生防疫知识,经常嗓子累哑了而不察觉,继续讲。讲坛上,他是授业解惑的严师;在消弭悖逆科学的道路上,他又是一位无所畏惧、冲锋陷阵的将士。

引领后学 推动学科谋发展

阎承锐教授一生衣着朴素、淡泊名利。1960至1985年,他担任教研组副主任、主任。作为教研组创建人,他从不以功臣自居,善于倾听每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谢炘院长评价他说:“工作积极热情,能主动去工厂、农村收集材料,力求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为公共卫生教研组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关心党风党纪,发挥监督作用。”创业之初,有次阎老师生病发烧,医生要他住院,他不肯,张冀凯书记听说后与同志们一起劝说他才同意去医院。住院期间还在备课,病尚未痊愈即要求出院去上课。他高度重视组织建设和年轻教师的培养,积极从德才兼备的教师中发展党员,推荐他们去武汉、上海、北京、哈尔滨、湖南、四军医大等地进修学习,确保每位教师有1-2次、半年至一年进修机会,指导他们撰写论文,提高科研水平。下班之后不下班成为他工作常态,指导青年教师备课试讲,办公室灯光时长亮到深夜,在他真诚关心帮助下,周纯先、王春华、庄颖等老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为教研组的长足发展夯实了基础。

他严以律己、教学严谨,工作中始终率先垂范。80年代初,教材更新较快。他带头承担常用医学统计方法、卫生学、医学统计方法等大量教学任务,编写了《常用医学统计方法》《卫生学复习题》讲义和科普文章《防癌知识评估(十四讲)》。除对82届至87届本科学生、工农兵学员的正常教学,还负责三届研究生40人的教学、统计方法指导和全院性教师医学统计方法辅导任务,完成了全国药理中师进修班、蚌埠市卫生防疫医师讲习班、水电部治淮委员会水文工作者检验学习班的教学工作,每周课时数达24节、有的课程总学时达200。1978年至1983年间,尽管阎承锐在公共卫生学领域已有很深造诣,但每天仍然认真备课。是自勉,也是要求:“备课是马虎不得的,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每一次我就像当助教时第一次备课、上课那样。教学上千万马虎不得,如果讲错了,学生会记一辈子的。”对年轻教师,他更是厚爱与严管齐施,每位教师都要过他的四五道关:写教案、讨论重难点、修改教案、2-3次试讲,直到满意了才准上讲台。正是在这样环境里,年轻教师得到快速成长。大家由衷的敬佩感谢阎老师:“阎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认真。”同学们的评价是:“阎老师讲课非常认真,每个重要知识点都会重复两遍,对我们极其耐心,实验操作中更是不厌其烦地给予我们讲解指导”。

躬耕教坛30多个春秋,他不仅寓教于乐还善于总结经验。“电话号码—3344”是他多年教学经验的深刻凝练,第一个“3”是讲课要突出三点:观点、重点、难点;第二个“3”是重视“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第三个“4”是讲课要注意四个性: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直观性;第四个“4”是“四结合”:政治思想和基本理论相结合、启发诱导和独立思考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相结合。他的教学方法很有名,得到广泛赞誉,1981年曾在全校作经验介绍。“不离书本,层次清晰,例题入手,明确目的,是啥做啥,原理在后,分散难点,前后贯气”,32个字看起来浅显生动,细探其微实则内涵深刻丰富,可以涵盖很多专业教学。

科研是他高度重视的领域,他对科研有着浓厚兴趣并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尤其擅长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率先开展省内肿瘤高低发区的病因调查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其科研成果曾发表在国际肿瘤学分册杂志,受到国内专家好评。1949年他就参加过上海市食品中毒调查工作,多年来,他深入合肥、巢湖、淮北、阜阳、亳州等很多地区和蚌埠市工厂、学校,与市卫生局、市卫生防疫站和市职业病防治所积极合作,受邀给他们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为蚌埠市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开创性贡献。1975年以来一直从事流行病学及预防工作,参加全省技术指导组,在省市级学习班举办常见肿瘤流行趋势讲座,出色完成了安徽省农村胃癌病例对照调查的科研任务;在《中国卫生统计》等杂志上发表了《安徽省固镇县1979-1987年居民肿瘤死因调查》,上海专家对论文的评价是:“资料收集完整,基本能反应全省一个中等城市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水平,对开展肿瘤防治工作有参考价值。”在《肿瘤登记报告手册》(卫生部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1982年出版)担任第一编辑。先后发表《对我国十六省市儿童少年身高资料的初步研究》(1984年)、《蚌埠市1978-1980年肿瘤死亡的调查分析》(1983年)、《标准化死亡比(SMR)在职业病流行病学分析中的应用》(1983年)等近30篇高质量论文,并摘译《饮食因素的致癌作用》,翻译完成《国外肿瘤登记报告制度概括》等3万多字的卫生学英文书籍应用于教学。他还担任安徽省卫生学会委员、安徽省卫生统计学会副会长,蚌埠市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蚌埠市环保局、统计局学会理事,是《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创办人之一、副总编辑,《蚌埠医学院学报》副主编,承担《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全部编审工作,是学校教工工会副主席。他凭借顽强毅力为公共卫生学事业发展夯实根基,点亮了科研道路探索之光,让蚌医卫生学在全国声名鹊起、在省内高校首屈一指。

阎承锐参与创办的期刊

执子之手同甘苦 与之偕老共顺逆

梁慧珍,护士长,祖籍广东广州,阎承锐教授的贤内助。1923年2月出生于北京,父亲在北京新华银行工作。1928年至1937年,在北京二十五小学和东方中学学习。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她跟随父母离开北京一路颠沛流离,相继到广州、香港和云南求学。彼时的广州经常遭受日机轰炸,房子被炸没了,只有投奔在香港的姑母。目睹家国饱受外来侵略、民不聊生的现状,她暗下决心要学一技之长做个有骨气的中国人。1941年至1942,家庭经济困难,梁慧珍不得不自谋生计。她从香港回到云南,到昆明女青年会图书馆工作。1942年3月,聪慧机敏的她考入云南昆明惠滇高级护士学校,在这里她不仅学到扎实技能,思想上也发生很大改变:“因学校性质是私立,校方对学生管理很严,平常不可自由出入校门,接近毕业时学校聘请了几位西南联大毕业的老师,他们主张民主,时常鼓励我们向校方提出合理要求,帮助我们分析问题,以后我的思想上就有转变,只要团结合理必会得到胜利,如果世界上全部公平合理,那一定要靠我们每个人争取及努力。”1945年8月,毕业后被分配至惠滇医院工作任护士、护士长。1948至1960年间,凭借出众的业务能力,梁慧珍相继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同济医院和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手术室担任副护士长。正是在上二医工作期间,她遇见了志同道合的伴侣—阎承锐。王质清老师曾回忆起一段往事:“素来严谨的阎老师,曾对我说他和梁老师首次见面情景,‘那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姑娘提出要到我寝室来看看,哎呀,这可咋办呢?我床上堆的全是书,乱乱的,连坐的地方也没有,来不及整理,只好手忙脚乱的把书往里面使劲堆堆,再机智的盖上床单,哈哈,整齐多了……’”,这生动一幕成为他们相濡以沫为医学事业奉献一生的序曲。

梁老师为了支持爱人工作,1970年,她惜别2个幼子,仅带10岁大的长子来到蚌医附院工作(她的长子阎祖康成为学校恢复高考后首届学子)。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和精湛业务技能,她在附属医院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对病人嘘寒问暖、关心细致,对同事亲切友善、乐于助人。工作中,经常有年轻人向她请教,她总是耐心细致地给予帮助指导,为医院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1983年,梁慧珍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她不仅是护士长,还是妻子、母亲,这三个角色的频繁互换需要隐忍坚强,她都做到了,梁老师用一生完美诠释了女性这三个厚重的角色,3个孩子在她的教育下都极为出色。在上二医援建者中有许多夫妻皆如此,曾经的才干留在了无数患者、学生的感动里,昔日的秀美留在爱人、同事们的记忆中。当风霜浸染青丝,皱纹横添容颜,她们身材已不再秀美挺拔,但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从容淡然却让她们展现出别样风华——似天边彩霞,如空谷幽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985年离休之后回到上海的阎承锐教授,坦然做出一个决定:去世后把遗体捐献给培养他的上海第二医学院。这是一位共产主义战士光明磊落的胸怀,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追求与奉献。生,始为医而来,走在传道授业的大道上;去,仅为医而留,璀璨在医学浩瀚的星空里。

部分纪念阎承锐教授的文章(来源:中国知网)

阎承锐教授把一生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祖国医学教育事业。眺望生机盎然的将来,无数奔赴医学圣殿的学子,在现在与未来间,聚拢心中跳动的火焰;在坚守和创新中,凝望丰碑。他们必将一路前行奋进有为,告慰先贤。

(韩志/审 王明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