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作楷,1933年10月出生,上海人,籍贯浙江杭州。1952年从浦东中学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1960年从上二医援建蚌医,历任学校人体解剖学讲师、副教授,教研组副主任,图书馆副馆长、馆长。其毕生致力于人体解剖学研究,并擅长常见外科手术治疗,对图书馆情报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9月因病去世。
宣奉志,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上海幼儿师范学校,1960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安徽建设,是蚌医附属幼儿园创建人、首任园长,中共党员,特高级教师,为幼儿园建设做了大量研究和基础性建设工作,使蚌医幼儿园在全市长期起到引领作用,积极联合上海幼教资源注入皖北,强进推动了蚌埠市及周边县区幼教事业发展。1985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他在即将踏入大学校门写下一段文字,既是对新中国的深情流露也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我将祖国的前途与自己的前途结合在一起,关心时事,热爱祖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将自己一生的事业贡献给祖国,更靠近祖国,争做一个人民的大学生,时代好青年,不辜负政府给我们的关怀和期望。”
以身作楷 男儿志在四方
张作楷,1933年10月出生在上海,父亲是汇丰银行一名高级职员,祖辈曾官至道台。因家学渊源,父亲十分重视子女教育。父亲对生机勃勃的新中国充满希望,不仅支持他认真读书,还时常让张作楷给在北京中央重工业部工作的哥哥写信,鼓励他好好工作,使国家早一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父亲几十年一直在英商汇丰银行工作,对外界新事物接触史很少的,因此造成了很保守的性格,他为人勤俭朴实奉公守法,认为反动统治太腐败,根本不能使中国再富强起来,等到解放后时代变了,他看到了数次伟大运动,在这些过程中深深地了解到,只有人民政府一切的措施都是为了人民,他特别体会到新中国的可爱”,父亲的思想对他今后投身新中国建设,不恋繁华支援安徽打下了思想基础。张作楷自幼聪明勤奋,敦厚善良,学习上从不让父母操心,1952年从浦东中学顺利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他丰神俊朗,内外兼修,兴趣广泛,钟爱音乐、体育、历史,绿茵场上常见他一米八的矫健身影。1957年,品学兼优的他毕业留校,任人体解剖学助教。1960年,为支援安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他秉承“建设祖国,好儿女志在四方”的信念,放弃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与爱人宣奉志积极奔赴安徽。群贤毕至,他们跟随理想的脚步来到淮畔、来到蚌医群星璀璨的时代。他们亦如火炬一般,释放出耀眼的光芒和能量,投入到学校火热艰苦的创业中。他和赵德焜教授齐心协力,共同为蚌医解剖学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校初期,他克服各种困难,以舍我其谁的精神苦战在一线,所有准备都按照上二医标准进行。最难的是制作人体解剖标本,没有充足的标本来源根本无法开展教学,这是头等亟待解决的大事。怎么办?他一方面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请求支援;另一方面,经常放弃休息,带头去周边县区寻找。秋冬季节,寒风凛冽,张作楷老师带队去嘉山运标本,为了节省经费,他让其他老师坐卡车里,自己硬是裹着棉衣、来回都是站在车厢外。看着他冻红的脸庞和冻僵的双手,同事们都感动不已。他安慰大家说:“学校的钱哪能乱花呢?现在各项工作发展都需要钱,能节省就节省,我没事,活动一会儿就好。”他经常处在忘我的工作状态,这种奉献精神一直流淌在他的血脉中,始终蓬勃激荡在他39年如一日的教坛生涯里。
以刀为笔 绘就解剖学蓝图
工作中,张作楷勇挑重担,默默奉献。他深知解剖学对临床医学的重要性,所以对自己要求极高,经常备课到深夜,并利用课余时间和休息日制作标本、挂图。当一件件标准的标本、挂图呈现在课堂上和实验室里,看着同学们赞叹的眼神和同事们欣赏的目光,他紧蹙的眉头才稍稍缓解。它们不仅仅是教材,更是精美的艺术品,而这些只是他的目标—筑造巍巍大厦中很小的一部分。铸好每根钢筋、烧好每块砖瓦,才能建起高楼,更重的任务还在后面。他的脚步一如既往沉稳有力,眼神愈加清澈坚定,直到所有教学步入正轨、有条不紊地进行,他才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的艰苦努力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更为今后数十年教学科研发展道路厚储备、高蓄能。他谦虚谨慎、襟怀坦荡,工作中以大局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他身体力行影响下,教研组十分团结,教学能力不断提升,解剖学教研组实力在学校首屈一指。
“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才成”。他教学严谨、品德高尚。1980年任副主任讲师,1981年担任教研室副主任,198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承担系统解剖学、临床应用解剖学及神经解剖学等教学任务。课堂上他循循善诱,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能力,他认为这很重要。1978年以来,每学期教学工作量达220多学时。教学经验丰富的他多次受邀赴淮南矿工总院教学,老师们一致评价他:“讲课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由浅入深,讲解生动,课堂效果很好,深受学生好评。”
张作楷不仅热爱解剖学,青年时代还对外科学产生浓厚兴趣,能诊治常见病及多发病。尽管他在文革中遭受巨大冲击,但对党信任、热爱医学的精神始终屹立在心中,他坚信乌云终会散去,光明一定会到来。在下放皖北农村期间,作为蚌医医疗点成员,他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无数群众。有一位农民在农忙时整个右手不慎被卷进机器里,血肉模糊,他匆忙赶到医疗点,张作楷老师安慰他不要害怕,在简陋的条件下亲自给他做手术。伤势恢复后,每根手指灵活如初,仅留细微的疤痕。“真是神医啊!没想到我手还能动的这么好,所有农活都还能干啊”,这位农民兄弟激动地流下热泪,深深感谢蚌医来的好医生(这位农民如今已70多岁,右手完全康健,至今还能挖土种田)。
剖玄析微探微芒 累累硕果展风华
张作楷不仅有超强的动手能力,还具备敢为人先的科研探索精神和卓越组织领导能力。他潜心钻研,开展了一些国内尚属空白的科研工作,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著有多部学术专著。1958年在上海参加《中国解剖学会》,1988年在北京参加《中国体视学学会》任理事,因贡献突出,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
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善于总结经验,早在1960年就在《解剖学报》发表了“国人脊髓”相关论文。随着经验积累,他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一大批高质量成果陆续发表。他高度关注国内外解剖学进展,先后于1982年、1986年代表学校参加中国解剖学会学术年会和全国第一届显微外科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得到同行高度赞赏,有与会者要求提供当时国内尚未见有的资料及图片,研究成果也被附院显微外科应用于临床。凝结他4年辛勤探索的专著《脑内一些灰质结构的立体定位解剖学》(合著),于1982年获安徽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次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腓肠神经及其血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学》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国人正常二尖瓣及其辅助结构的观察Ⅰ二尖瓣叶》等近二十余篇论文相继刊发在蚌医学报和解剖学通报。其中,《国人眶外侧沟及脑膜眶孔的观察》研究内容在国内为首次,《如何写门诊病历(上、下篇)》发表在医学英语杂志,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在图书馆工作期间,他还发表了《中小型医学图书馆核心期刊选定初探》。

张作楷在专业领域上取得了骄人成就,使学校解剖学水平始终走在全省前列。林特夫教授对他的评价是:“张作楷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积极工作,29年来一直从事教学工作,教书育人、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好,为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贡献,科研能力很强。”他品德高尚、乐于助人,在80年代后期致力于青年教师培养。为了提高科研水平,他拿出自己课题经费,为实验室增添显微镜、显微外科器械和投影仪等,改建了一台大型冰冻两用切片机,为教师和研究生开展显微外科解剖学、实验形态学和神经解剖学等研究创造了必备条件。他利用深厚的英文基础引导研究生阅读英文资料,提高写作水平,在梯队建设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1979至1989年,他担任图书馆副馆长、馆长,充分展现一个党员的崇高党性和政治修养。他率领全馆同志完成建馆以来规模最大的剔旧整理工作,整顿作风、修改制度,成立质量检查组,定期对全馆检查。他思维缜密,着眼长远发展,首次把情报资料工作开展起来。他关心每一位同志,经常与大家交流沟通,充分听取意见,认真配合杨宏生馆长做好工作。杨馆长说:“张作楷同志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很有思想,注重调查研究,擅做思想工作,能给予大家具体帮助,做工作使人心服口服,和我很合得来。”赵家桂老师评价说:“张馆长身兼两职,政治修养很高,业务能力强,关心同志、平易近人,迅速掌握第一手材料。很开明,一切从大局出发,任劳任怨。”他坚持原则、刚正不阿,敢于承担责任,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利益,不仅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也为图书馆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培育祖国花朵贡献毕生精力
同样奋战在另一条战线上,为学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还有他的爱人:学校附属幼儿园创建人、首任园长—宣奉志。
宣奉志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上海幼儿师范学校。她与张作楷相识于中学时代,历经几十年风风雨雨始终心心相印,携手同行。“爱心是我的座右铭,我将遵循这个信念,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把自己全部的爱和热都奉献给孩子们”。端庄秀美的她深明大义,深深理解爱人所做的一切。1960年9月,她辞别亲友跟随张作楷支援安徽,1985年入党,1988年评为特高级教师。40多年,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历经重重困难,坚守内心誓言,为安徽省幼儿教育事业奉献了全部光华,为蚌医幼儿园建设发展做出了开创性成就。
附属幼儿园发展几十年间,解决了很多教职工的后顾之忧。无数个孩子从这里起步,晨曦的花园、烂漫的笑脸,太多记忆从这里萌生,一草一木都见证了宣奉志为之辛劳一生的汗水,一砖一瓦都目睹了她无私坦荡的胸襟。担任园长期间,她锐意改革、节省预算,1986年完成幼儿园整体改造。园区宽敞整洁、园区中央一个大型喷水池,遇到六一、元旦等节日,一定由它喷涌的万千水柱拉开庆祝大幕。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家长们灿烂的笑容和宣主任忙碌的身影构成节日最美的画卷。四周开放性平展活动区,布有大中型五颜六色的滑梯、蹦床、跷跷板,任由孩子们攀爬玩耍嘻乐;紫藤、美人蕉、大丽菊,垂柳、龙爪槐、广玉兰各种花草树木点缀其中,错落有致、芬芳四溢。夏日傍晚榆树底下深深浅浅的知了洞,冬天雪后房檐垂凝的一排排冰凌凌都分外吸引孩子们;富有浓厚中式建筑风格的几十间红柱连廊教室环绕成三排,使蚌医幼儿园优美环境在全市首屈一指。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她在教学上有很高造诣,率领全体教师砥砺奋进,让幼儿园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声名远播。她不仅是上海与蚌埠幼教界联系的纽带,更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桥梁。她积极践行“走出去、请回来”的理念,联系上海幼教专家来蚌讲学,推荐青年教师赴沪进修,全力推动蚌埠市幼教事业整体向前发展,让蚌埠市幼教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宣奉志具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工作不久,她撰写的论文《创造性游戏的组织与开展》就荣获上海市教育局的优秀事例奖。来蚌后,陆续在蚌埠报、省教育会通讯发表了《向幼儿进行爱护公共财产教育》《情景教学有力的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从一封信谈起》《律动与兴趣》 等科研论文和评论。她的《声音从哪来?》成为蚌埠市第一个公开音乐教育教学课,完成制作了全市第一个电声教学教具。她创编的《母子健美操》被中央电视台播放。


让家长满意,让孩子健康成长,是宣奉志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蚌埠市幼教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成就让她赢得崇高威望,80年代,她迎来事业上的高峰,被上海市邀请参加全国音乐幼儿园研究会,论文《传统教育优秀部分是幼教改革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在大会交流并得到高度好评。她被推选为蚌埠市幼儿教研会理事、秘书长、市幼儿园主任会长,并受聘幼儿师范、市职工大学,担任语言教学法兼职教师,被市教委聘为高级职称评审组成员,多次受邀为全市幼儿教师、园主任培训班讲课。鉴于她的杰出贡献,1985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安徽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并出席全国改革先进妇女大会,先后多次荣获安徽省、蚌埠市和学校“先进个人”称号。
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宣奉志总是第一个到园,最后一个离园,几十年如一日。她勤俭节约、身体力行,七、八十年代,课余她带头与老师们经常亲自动手给孩子们包饺子、包子、做花卷,给孩子们补充餐点,让家长们放心。她把全部的爱和热都献给了孩子们。据资料记载,“一次,一个小班小朋友尿湿了裤子,当时正值隆冬,园里还没有生炉子,宣奉志同志怕冻着孩子,便把裤子塞进自己的棉袄里,贴在胸口上,硬是用自己的体温把裤子暖热了才给孩子换上”。在她身上,永远不变的是和蔼可亲的笑容、挺拔的身姿与奉献担当的无私情怀。虽然幼儿园在2003年解散,但她做出的贡献永远鲜活着我们的记忆。
有一种勇气,是生命在艰难时间的彼此相信。相信,何曾不是生命赋予人们恒久的勇气?张作楷和宣奉志一生严谨自律、淡泊名利,他们坚守勇气、选择相信,在各自岗位上相互支持、默默奉献,在生活上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携手践行对蚌医事业的理想追求。从1960年的一句“整理一下,我们一起走吧”,到1990年“到老了,你走不动,我背你”,这就是爱、是信仰、是力量。何其幸哉,一生、一人!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不也是他们一生鲜明的写照吗?
(韩志/审 王明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