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蚌埠医科大学

部门动态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红色盲盒解锁历史 学子重走皖北革命路 ——公共基础学院青协秘书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公共基础学院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5-07-11

如何让红色教育更贴近青年、更具吸引力,公共基础学院学子用创意给出了精彩答案。7月4日,公共基础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策划的 “红色传承盲盒行动——重走烈士青春路”在蚌埠市烈士陵园启动。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的实践活动中,学子们创新采用盲盒任务、陵园探秘、线上互动等形式,搭建起青年学子与革命先辈跨时空对话的桥梁,让红色精神在创意实践中焕发青春活力。

活动伊始,学子们精心设计的专属盲盒便让人眼前一亮。内含的基础卡、场景卡、任务卡,是创新的集中体现:基础卡系统梳理彭雪枫、张爱萍等先辈的皖北革命事迹,场景卡精准还原 “龙亢镇老槐树下的石桌”等历史细节,将宏大的革命历史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具象载体,让学子瞬间沉浸于战火年代。这种将红色资源转化为“青年友好型”教育素材的创意,充分展现了学子们对红色教育传播规律的深刻把握。

任务实践中,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贯穿始终。 “抽到张爱萍的任务卡时,我需要还原1943年蚌埠铁路破袭战的情报传递链条。”一名参与者手持任务卡,在陈列馆的展柜前对照史料,用思维导图工具标注蚌埠至徐州段的铁路站点。另一组成员则围绕彭雪枫的《敌寇在皖北的“扫荡”与我们的对策》展开讨论,结合展柜中的《拂晓报》复刻件,分析“用方言土语写标语”的群众工作智慧。让“解谜” 过程成为主动探究历史的过程。这种 “玩中学、学中悟” 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红色教育的刻板印象,极大激发了青年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阶段的 “历史拼图” 环节,更是学子们创新设计的点睛之笔。他们引导学子们在“彭雪枫纪念亭”对照碑文与行军路线图,每个节点都对应着一场群众动员。在张爱萍题词纪念碑前,浮雕中青年战士手持扳手、炸药包的场景,与盲盒中的“铁路破袭战”手稿形成互文。参与者通过对比纪念碑浮雕与史料照片,发现真实战役中战士使用的工具细节,进一步理解“伪装身份、智取胜利”的革命智慧。这种 “史料 + 实地” 的互动印证式学习,让红色记忆在探究中变得立体鲜活,是学子们在活动形式上的又一创新。

活动尾声,“传承书写”环节成为情感共鸣的高潮。左侧展板陈列着彭雪枫、张爱萍的革命抉择:“28岁选择办夜校教农民识字”“33岁扮成扳道工绘制敌军调度图”,右侧则是参与者书写当代使命的空白页。

这场融合盲盒、探秘、书写的红色实践,通过具象化的历史场景与互动任务,让革命精神从展柜走向生活,是我院学子创新红色教育的成功实践。他们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红色历史 “活” 起来,用丰富的创意让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未来,学院将以更多元、更具创意的形式传播革命精神。正如彭雪枫纪念亭广播中循环播放的《彭雪枫练兵歌》所唱:“淮河浪打浪,战士练兵忙”,新时代的青年正以创新形式续写红色传承新篇章。

(方强/审 崔婉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