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涤生(1917年12月-1990年7月),江苏徐州人。1935年从私立徐州中学毕业后,进入上海真如华夏大学就读,此后辗转求学,1946年从华西医学院医技专业毕业。此后,在徐州双沟小学、江苏淮阴仁慈医院、徐州基督医院、西安广仁医院、上海仁济医院、上二医微生物教研室工作,并担任附属宏仁医院检验科副主任。1959年,李涤生支援建设蚌医,任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检验教研室主任。他还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学检验学会常委、安徽医学检验学会主任委员,安徽省第五届人大代表、第六届政协委员。1990年7月27日,李涤生在蚌埠逝世,享年74岁。
医学出身 却走了一条发明之路
李涤生出生于1917年,1935年从私立徐州中学高中毕业,次年即以半工半学形式进入上海华夏大学读书。1937年起,先后在徐州双沟小学、江苏淮阴仁慈医院、徐州基督医院、西安广仁医院工作。1944年到1946年再度拾起书本,赴华西医学院学习。1948年7月,经朋友推介来到上海仁济医院检验科工作。1953年仁济医院并入上海第二医学院,他也随之进入上二医微生物教研室工作,并担任附属宏仁医院检验科副主任。
“我的父亲李印潭学徒出身,曾在徐州基督医院任西医。从小耳濡目染,我一直将医疗作为终生事业”,李涤生在自传中描述过自己从医的“初心”。而他从医,却走了一条“发明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提出7年内消灭血吸虫病。可当时诊断血吸虫病需要多种设备,技术繁复,不适合在农村大规模普查应用。所以,全国血吸虫病患者到底有多少,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1955年,李涤生的血吸虫快速补体试验取得了成功,因为利用人体内天然存在的补体,将过去静脉抽血5毫升变为耳垂滴血0.4毫升,不仅用时从24小时缩短到1.5小时,而且准确率从70%提升至90%-95%。经过松江、苏州等地试用,效果极好,为短期消灭血吸虫病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他在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在子宫内膜标本的结核菌培养得到阳性结果,被称为“宏仁医院的大喜事”。
作为检验科副主任,他上任伊始就将常规、生化两个小化验室合并,取消小库房,减少积压浪费,安排人员轮流学习,甚至要求工务员都掌握化验基本技术。经过这“三把火”,整个科室朝气蓬勃,大家干劲十足。也正因此,李涤生1955年先后被评为上二医附属宏仁医院“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先进卫生工作者”。
此心安处 哪里都是工作的主场
1959年,李涤生接到援建蚌医的调令。当时正值暑期,天气溽热。但他不以为然,东奔西走采买设备和仪器,又千方百计运送到蚌埠,为蚌医和附属医院的检验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实李涤生对安徽并不陌生。1953年,他就随华东医疗队在山东、安徽工作过一段时间。每到一处,他都积极组织当地化验室工作人员集中学习,曾有人评价:“(在医疗队)十天的学习胜过自己摸索一年。”1954年春,李涤生又随队来到佛子岭参加调研阿米巴病流行情况;秋季再赴安徽参加防汛抗疫,在淮南市帮助建立了细菌培养、华氏补体结合试验的框架,还去过当地煤矿医院解决技术难题。可以说,江淮大地早就留下了李涤生的足迹。来到蚌医附院,李涤生被任命为检验科主任。一边忙工作,李涤生还主动协助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生物化学等兄弟教研组解决教学或科研上的药物及器材问题,协助教学供应科筹办微生物教研组。因为工作出色,第二年李涤生就被评为蚌医科研先进工作者。

李涤生在工作中
1969年,李涤生下放到宿县五七大学。目睹农村缺医少药,化验设备差、水平低,他琢磨着研制出农村医学检验箱。这种简易检验设备个头小巧背上就走,能进行临床检验、生化检验、细菌检验等80多种常规化验项目,既方便又省钱,非常适合农村使用。原省委书记顾卓新对此十分赞赏,要求批量生产了数百个发给农村卫生所,甚至还专门拍了一部影片向外地推广。新华社得知后也专程赶来采访,并向第三世界广播介绍。

李涤生制作的医学检验箱
在农村时设备缺、条件差,但李涤生想方设法以“土”代“洋”。没有血沉架,就把血沉管插在肥皂上做试验;没有温箱,就在广口瓶里盛上温水来代替。他还将冰棒装进瓶里当冰箱,费尽心思,但从不因条件简陋而放弃。他研制的农村医学检验箱至今仍存放在校史馆,成为蚌医精神谱系的一部分。而且,李涤生在宿县时还先后为4个地区筹建了试剂供应站,将采购的原装试剂重新配制,“化整为零”的方式既避免了浪费,也推动农村化验工作经常性开展。
后来回到蚌医附院,条件大为改善,但李涤生也没“闲下来”,继续琢磨各种仪器、试剂的改进。过去培养厌氧菌要用进口厌氧箱,价格昂贵且不易购买。李涤生就用业余时间、反复实践,自制了一种“厌氧菌培养罐”,小巧实用、价格便宜,城乡大小医疗卫生单位都可广泛使用,为国家节约了许多外汇。看到清洗吸管费时费力,他研制出“吸管自动洗涤器”,省劲又省时,颇受实验室工作人员欢迎。他和同事们一道进行了出血热病、急性脑膜炎实验室变化、厌氧菌检查、华蟾素、松乐素、920菌种等课题的科学研究,其主持研究的乙型肝炎诊断血球填补了省内空白,因质量稳定、价格便宜远销省内外,大大推进了乙肝的及时普查和诊断,好评如潮。
对病人,李涤生向来“有求必应”,随到随查。在宿县时他走村串户为农民治病防病,深受爱戴,以至接到回蚌医附院的调令后社员们一再挽留。回到附院,找他看病的患者再多,他都热情相待,从不推脱。曾有患者在好几个医院查不出原因,慕名找到李涤生做小便化验,果然很快找到了病因。还有一次他出差回来刚进门,一名农村妇女就找了来,说胸口的疮手术后老不收口,打了几个月青、链霉素也不见好。李涤生二话不说,马上从伤口取菌液化验,发现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便建议改用红霉素治疗,患者一个礼拜就康复了。经他之手查出了许多疑难杂症,为很多患者解除了病痛。
重返蚌医 拳拳之心未曾改
1980年李涤生重返蚌医后,担任检验教研室主任兼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此时他已年过六旬,患有高血压等病症,但工作依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平时省里联系工作,他经常早出晚归,中午累了就找个澡堂甚至候车室对付着休息一下。出差回来,第一站总是办公室,第二站才回家。外地教师来蚌讲课,李涤生也总是亲自迎送,周到备至。有一次,因不知来讲课的教师乘坐哪一趟车,李涤生一天之内硬是往车站跑了5次。中午顾不上休息,晚上顾不上吃饭,直到晚上10点多接到人、安置妥当,夜里12点才回到家。同事们半开玩笑地说他一不顾身体、二不顾家,一心只想着工作。他也只是呵呵一笑:“人生在世几十年,要抓紧时间为人民为国家多做些事情。”
纵观李涤生的职业生涯,工作之外,他在业务培训上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几十年来,他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囊传授。主持筹办的各类医学检验学习班、进修班、提高班不计其数,每次办班他都亲力亲为,从联系筹备、安排食宿,到制定计划、编写教案、讲授课程,甚至外出聘请专家,样样兼顾。“他办班的特点是不强调条件,只注重实效。尤其关注参会人员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一位曾聆听过讲座的检验师回忆。文革结束五年时间内,他就主办了30余期专业学习班,接受培养的医师遍及全省,达1400人之多。
因表现优异,李涤生多次获得蚌医“先进工作者”称号,还被评为宿县科研“先进工作者”,曾在省科技大会、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上受到表彰。1984年,李涤生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1985年被中国民盟评为四化服务先进个人代表,出席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四化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表彰大会。

馆藏李涤生先进事迹材料之一
李涤生曾任安徽省人大代表。任期里,他为重视人才培养奔走呼吁。由他牵头筹备我省第一个4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组建成医学检验教研室,并投入教学、科研工作。1975年、1984年,安徽人民出版社等先后出版了李涤生撰写的《农村医学检验手册》《厌氧菌》,他主编的部颁教材《临床检验基础》,对临床检验工作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业内评价极高。李涤生与姚升、郭松合著的《CAMP纸条对B群链球菌推测性鉴定试验初报》还被评为安徽省1985-1986年自然科学二等优秀学术论文。此外,他还兼任了全国、省校多种医学杂志的编审工作,满腔热忱地关心帮助中青年科技人员成长。“干工作,自己艰苦一些,别人就有益一些”。每次别人劝他歇歇,他就回答说希望在有限之年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



李涤生部分著作
1984年,李涤生郑重地写下了入党志愿书,里面写到:“我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解放前目睹社会的黑暗,解放后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虽年近古稀,但决心为普及农村医学检验、为提高城市医院的检验质量,促使我国医疗卫生工作尽快赶上国际水平贡献自己一切力量。”对同事,他说:我仅仅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但每当我前进一步,党和人民都给我极大的荣誉。党这样重视知识分子,更激发我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力量的决心和信心。

学报悼念李涤生的文章
1987年,李涤生退休。1990年7月27日,他在蚌埠逝世,享年74岁。
(韩志/审 靳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