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宏生(1923年9月-2012年1月),出生上海,祖籍浙江省鄞县。1935年,进入震旦大学附中就读,后考入震旦大学理工学院化工专业。不幸遭遇日寇侵华,家中生意陷入困境,杨宏生读了一年大学不得不辍学谋生。1951年1月,杨宏生进入母校上海震旦大学图书馆工作,历任图书馆职员、上海第二医学院图书馆编目组组长、业务负责人。1960年4月,调至蚌埠医学院,任图书馆业务负责人、办公室主任、副馆长,安徽省图书馆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7年4月,杨宏生光荣退休。2012年1月因病去世。
兜兜转转 “理工男”回到母校任职
杨宏生出生于1923年9月。他6岁启蒙,12岁进入震旦大学附中就读,1941年考入震旦大学理工学院化工专业。当时正值日寇侵华,上海沦陷,杨宏生父亲的印刷厂生意也陷入困境,苦撑数年家中积蓄耗尽,读了一年大学的杨宏生也不得不肄业进入社会工作。
在外工作几年后,1948年杨宏生兜兜转转回到母校,在图书馆任外文编目员。1952年调到上海第二医学院图书馆编目组任组长,次年就担负全馆业务工作。虽然出身“理工男”,但杨宏生干一行精一行,系统钻研国内外图书馆学理论。他先是从外文分编技能入手,又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熟练掌握了图书馆全面业务的规律性,甚至还编写出《图书馆学理论知识》讲稿以供教学自用。1951年,他创造性地提出按姓氏笔画及姓名起笔字顺确定著者号码的简易方法,并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图书馆应用,收到奇佳效果。因为懂法语和英语,业余还学习过俄语及日语,能熟练掌握外文打字技术,这些在图书馆工作中尤为可贵。他曾按正规指法要求,传授近10名新手学会打字,因此当时的上二医图书馆显得很是“洋气”。
支援安徽 “新战场”肩扛守藏大业
1960年4月,杨宏生来到初创的蚌埠医学院图书馆,担任业务负责人、办公室主任(1965年)。

上二医援建蚌埠医学院人员(部分,源自交医档案馆)
新“馆”上任,他第一件事就是指导大家运用科学方法来搜集整理、组织、保管和流通图书资料,并制定了读者借阅与遗失书刊赔偿、显微阅读机使用规则,以及图书馆工作条例、图书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还为同事们讲授《图书馆学》,先后培训图书馆干部近70名。到1966年,建校仅8年时间,蚌医图书馆已从小到大,发展为图书6万余册、干部52人,能够科学管理图书的医学专业图书馆。1961年11月24日的《安徽日报》第三版曾以《蚌埠医学院后勤部门工作热情主动》为题,报道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的事迹。

老校图书馆
因为爱人未能一起来蚌,两地分居必然面临生活上诸多困难,但杨宏生一一克服,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严格律己,多年来从未迟到早退。“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做好工作。我始终将‘身教重于言教’作为工作与生活的座右铭,并贯彻于实际行动”,杨宏生刚来蚌医就参加了开荒劳动,因为表现出色还被学校通报表扬。“光从书本上获得一些知识,而不去从事生产劳动,怎能具备应有的感性知识而成为一个完全的知识分子呢”,杨宏生曾在自传中写下这句话,也成为他一生工作的缩影。
人生再出发 “老战士”壮志不减
1970年1月,杨宏生下放到泗县城南公社,5年后调回学校,继续担任业务负责人和办公室主任。1980年起,任图书馆副馆长。在同事们看来,杨宏生耐心细致、爽利不拖延,是图书馆工作中最需要的品质。的确,杨宏生多年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难得是一直保持了很强的责任心,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作风正派,培训时毫不藏私、诚恳耐心,深得同事好评。
文革中,蚌医图书馆遭受很大损失,书籍多有散失。“作为图书资料工作战线的‘老战士’,责任重大。我已下定决心,为祖国竭尽心力”,文革结束后,杨宏生在日记中写道。1979年,他发表了《积极做好图书资料工作,努力为教学、科研、医疗服务》,全面回顾了蚌医图书馆从成立发展到遭受破坏,再到重获新生和不断提升的历史进程,决意从搜购资料、加强新书宣传、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工作制度、宣传科学方法、开展业务培训等举措入手,全面提升办馆水平。他广辟书源充实馆藏,并严格审核购书制度,提高图书分编质量,健全目录体系;他改进期刊杂志资料陈列方法,编制中外文期刊总目,提高中文资料题录卡的分类质量。特别是大力推行宣传陈列新书,推荐配借新书,实行开架及半开架借阅,藏书流转利用率大为提高。
在他的推动下,图书馆步入科学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医学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相适应,密切配合教学、科研、医疗的完整的藏书体系。与此同时,他继续举办“图书馆学理论知识讲座”等业务学习,帮助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并以正规指法教授同事们学会外文打字。没有被图书馆的大门所局限,杨宏生还为全校行政干部举办过“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讲座,为教师、医师举办过“科学文献及其利用”专题报告会,以便大家进一步了解科学文献在教学、科研、医疗中的作用,掌握其种类与搜索方法。他还撰写了《试论高等医药院校图书馆干部在职培训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一文,供业界同仁参考。工作之余,他挤出时间多次应邀外出讲学,传授经验。不少兄弟单位也要求来馆参加业务学习,因此,他讲授“图书馆学理论知识”“期刊管理”常常人满为患。

1983年12月杨宏生在全省高校图书馆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共22页)
1983年,杨宏生已年逾六旬,依然每天坚持提前一刻钟到岗。上了班就到处“溜达”,找问题更找办法,常常忙活得要加班。他发表了《锐意进取 致力改革》一文,提出图书工作中存在的“赏罚不明、忙闲不均”等问题和“必须实施严密考核的岗位责任制,并把责权利三者密切结合,使人们的工作贡献能与奖金、职称、晋级、提职紧相关联,造成一个工作上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等一系列解决方法,并对改革推进中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他顶住压力制定实施了“全面考核计分责任制”。在馆内建立了图书管理和岗位责任制并在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业务工作方面探索进行全面改革,因此深受好评,省内外图书馆竞相参观学习。馆内人人干劲十足,还获得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书面表扬:“蚌医图书馆有一个很好的精神状态和馆风。”
1984年,杨宏生获评蚌埠医学院“先进工作者”;1986年,获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经验交流会个人代表。同事孙庆华评价他说,60多岁始终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兵,勇于改革接受新事物,敢于创新。同事张秀兰半开玩笑地说:“杨馆长一天不看报,不学习就急得团团转。”杨光英至今记得,有一次省委宣传部来蚌医参观,看到书库有条有理、美观整洁,大加赞扬,形容为“很不简单”。
杨宏生还先后担任了蚌埠市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以及安徽省图书馆学学会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委员等职务,著有《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如何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初步探讨》等文章以及自编培训教材《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1986年,所著论文《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获得蚌埠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应邀在安徽省图书馆学会大会上交流讨论。因为工作实绩突出,1987年6月,杨宏生正式获批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职称。
2012年1月,杨宏生因病去世,享年90岁。
(韩志/审 靳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