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蚌埠医科大学

部门动态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档案里的蚌医故事】余仲汉:学校教育、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发布者: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5-09-17

余仲汉,男,汉族,浙江淳安县人,1933年7月出生。1952年进入杭州卫生学校学习,1954年进入安徽医学院学习,1959年9月留校任寄生虫教研室助教,1961年任安医附属医院内科医师。1965年调至蚌医,历任附院内科医师、主治医师、讲师、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1981年9月参加援外医疗队去南也门工作,1983年10月任学校党委委员、副院长。1985年起,先后兼任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院长,1988年1月兼任医学系主任,1995年退休。

从1965年来到蚌医,余仲汉就在蚌埠扎了根。在淮畔耕耘的三十多年里,作为医生,他救治了无数病患;作为领导干部,他忙于推动教学、科研和附属医院事业发展;作为教师,他致力于培桃育李,让蚌医学子走向海内外。

治学:“凡事最怕认真二字”

余仲汉出生于浙江淳安一个中医之家,父亲是当地中医。家乡多山,其父平日里忙于行医,七、八岁时,他便帮助家里挑水上山下山,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1952年,他前往杭州卫校读书,毕业后根据组织安排,考入安徽医学院学习。当时,班里一多半是调干生,大家来自不同行业,年龄差距较大、党员和干部居多。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班级因集体氛围浓厚、学习刻苦和文体活动表现优异而闻名。余仲汉喜爱体育活动,曾代表安医参加全省高校体育竞赛。多年来的运动习惯为此后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校初的临床教学情景

1965年,余仲汉从安医调至蚌医附院内科工作。在学校,他认真备课,力求上好每一节课。在医院,他手把手地教学生们问询病史、听诊、进行体格检查、书写病史,更会仔细检查学生写的病史,对修改多的要求重写。余仲汉带教向来以认真负责著称,曾是刘德培院士的带教老师。他对学生们说:“学习要认真刻苦,我院毕业的学生中有5位院士,与在校学习打好基础关系密切。凡事最怕认真二字。希望你们好好学习、认真实践,真正把本领学到手,悬壶济世,治病救人。”

治教: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1983年到1993年,余仲汉担任学校分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副院长。在教育教学上,他同班子成员和同志们一道,努力发扬严谨细致的办学传统。当时的蚌医,老师们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讲稿,教案讲稿必须要经过教研室主任审阅通过。上课前,老师们要在教研室试讲,试讲合格后才能走进课堂,试讲不合格的还要重新准备试讲。以至于很多老师下班后依然在备课,校园各教研室内常常是灯火通明。余仲汉不仅自己率先垂范,他还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993年,他主持的“从实习生实践能力测试看临床教学改革”课题,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余仲汉在1990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手稿(部分)

在这种严谨细致和重视实践的环境中,通过“理论-实验-临床-科室见习”等一系列训练后,蚌医学子在本地和上海等医院实习考试中,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受到院方充分肯定和欢迎。他在1990、1991届毕业典礼中指出,“上海卢湾区中心医院实习队的4位同学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急病人之所急,放弃休息、不顾疲劳,抢救一位骨折病人,累得汗流浃背,病人及家属感激万分。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实习队态度认真勤恳,获得院方好评,为下一届实习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医学系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实习队在队长的带领下自觉遵守纪律,刻苦学习、踏实工作,返校时能做到文明离院,给医院医护人员留下较好的印象,受到医院领导的表扬。检验系省立医院实习队在实习过程中勤勤恳恳、精益求精,表现出较强动手能力和扎实的理论水平,受到医院医务科和检验科的好评。护理系附院实习队表现出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坚守岗位,急病人之所急,耐心细致、废寝忘食,配合各级医务人员成功地救了一位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和一位脑血管意外(出血)的病人,受到热情称赞。”

余仲汉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叮嘱学生们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以祖国需要为重,坚决服从国家分配;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大力发扬雷锋精神,同时在业务上要精益求精,培养高尚的医风医德,坚决抵制不良风气,视病人如亲人”。对于毕业生们在面对未来人生抉择时的困惑,余仲汉循循善诱:“(你们将)步入更加广阔、色彩斑斓的社会大课堂,在未来的征途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困难交织,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遇到坎坷。要到基层单位去工作,无疑那里的条件比较艰苦,设备还很简陋,但那正是发挥聪明才智、磨砺人生的好地方。只要同学们树立信心、不畏艰苦、不懈努力,像优秀毕业生那样脚踏实地去耕耘,给真理的长河不断增加水滴,就一定会有所建树的。”

“十年磨一剑”,在余仲汉分管教学工作的十年里,学校成立了教学研究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获批5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先后召开教学优秀奖表彰大会、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和首次临床教学工作会议;4名教师分别担任卫生部统编教材《临床检验基础》主编、《内科学》第三版副主编、《医学微生物学》编委。广大教职工立足岗位、奋勇争先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十年里,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以护理专业为例,附设护校先后4次在全省统考中3次第一、1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蚌医学子中先后走出以王福生、范先群等院士为代表的14名杰出和优秀校友。

治校:推动创立检验和护理专业

建校之初,蚌医仅有临床医学一个专业。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内重庆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镇江医学院等多家高校已开始筹备开办医学检验专业。在校领导班子的支持下,在余仲汉的带领下,检验系首任主任李涤生教授等人往返于蚌埠、合肥、北京等地,积极争取医学检验专业的办学支持。学校成立医学检验教研室,开始筹建检验专业。1984年,正式成立医学检验系,设置医学检验专业(4年制),成为国家教委、卫生部首次批准设立“医学检验专业”的全国6所本科高等医学院校之一。1985年,医学检验专业改为5年制,并创建了医学检验专业3年制大专班。

余仲汉(第一排右五)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余仲汉又参与了护理系的创建工作。学校借助护校办学资源,于1985年正式创建高级护理专业(3年制),同时成立护理系筹备领导小组。1987年,增设护理学专业(3年制),首届招生40人,是省内最早开办护理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1988年,学校夜大学设置了医学、医检、护理3个专业(5年制大专),专业种类和办学类型进一步丰富。十年间,在校学生数由1334人增加至1811人,研究生由2人增加至14人,夜大学和成教院在校生由33人增加至114人,附设护校在校生由124人增加至195人,蚌医的办学形成了与医疗卫生工作基本相适应、相配套的格局。

作为分管科研工作的负责人,余仲汉在推动科研事业发展中同样做了很多工作。学校于1985年成立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肿瘤学等6个研究室,是第一批研究室。1991年1月建立免疫中心实验室;7月,建立“安徽省白内障人工晶体研究中心”,实行医疗、培训、科研三结合,以跟踪世界先进水平。1986年成立科协,科研平台资源进一步丰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学校科技创新蓬勃发展时期,学校于1986年取得“六五”期间12项省级科研成果;1987年至1993年间,荣获3个卫生部科技进步奖,17个省科技进步奖和5个市厅级科技进步奖。1名教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系首次获得该项资助;1名教师著作《医学微生物免疫学图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余仲汉还兼任学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1984年至1990年,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等4个专业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82级5位毕业生获硕士学位,是学校首次进行硕士学位授权。

为医:精研区域多发病症治疗

1974年以前,蚌医附院只有大内科、还没有分科,余仲汉作为内科主任几乎什么病都要治。1976年内科才分各科。科室细分后,医院要成立心脏外科,医院选派了两个组分赴北京、上海进修。他和同事被分配到上海胸科医院进修,学习了1年的心电图相关业务知识。学成归来当年,他就开展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分离手术,同时在心血管科开展了心导管手术,为患者从“心”点燃生命之光。“文化大革命”期间,余仲汉曾在来安、定远、全椒、凤阳等地参加医疗队工作或带学生实习。1981年9月,根据组织安排,余仲汉同其他同事参加了安徽省第五批赴南也门的医疗队。在南也门工作的两年间,他努力学习当地语言。由于当时所支援的地方没有医护工作者,仅有管理人员,他一人承担了所有内科工作,“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1985年到1994年,余仲汉先后兼任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任职期间,他除了做好医疗工作之外,还努力推动医院各项事业发展。医院增设了心血管内科、肾内科、血液内科等业务科室15个,门诊人次、病床数、出院人数、治愈率、好转率等指标不断优化。1992年6月,附属医院成立了创建三级甲等医院领导小组,经过不懈努力和狠抓创建工作落实,终于1994年正式获批“三甲”。

余仲汉从医50年,具有扎实的内科学基础理论,在内科的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在心血管疾病和其它老年病方面的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治有较深的研究,曾主持并参与一些科研项目,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论文中对大量临床案例和数据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判。

1995年退休后,余仲汉仍然发光发热,积极参与学校及附属医院教学、医疗工作。直到2010年,76岁高龄时才真正告别工作岗位。观其奋斗的一生,组织给予了他十分客观、中肯的评价:“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考虑问题细致,分析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具有组织领导能力和政策水平,对分管的教学、医疗、科研工作尽心尽力,认真负责。作风正派,团结同志,民主作风较好。遇事能主动承担责任,不上推下卸。工作中比较注意方法,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敢于提出和解决问题。反对不正之风,不以权谋私。”

资料来源:余仲汉本人访谈、校档案馆馆藏资料、《蚌埠医学院院志(1958-1998)》

(韩志/审 王晓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