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蚌埠医科大学

部门动态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档案里的蚌医故事】孙仲德:援建蚌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发布者: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5-09-30

孙仲德(1902—1961),男,安徽合肥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参加革命,历任皖北红军游击队大队长、独立团团长、游击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七师第十九旅旅长、师参谋长,中共六安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江淮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先纵队司令员。全国解放后,历任皖北军区副司令员、安徽省民政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1953年调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58年调任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1961年11月4日因病在合肥逝世。

在上海第二医学院援建蚌埠医学院的历史中,有位同志值得我们铭记。

他叫孙仲德,时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那是一个百事待举的年代。1958年,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应从大区到省、地、县都要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要求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普及高等教育。在此背景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掀起了高等教育院校建设的高潮。

是年7月,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快安徽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加速培养省内医务干部,中共安徽省委计划在省内筹建蚌埠医学院。但当时安徽省面临着优秀教育资源短缺、医学人才不足的困难,只有得到医疗水平与医学教育相对发达地区的支援,才有可能在短期内建成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于是,经过国家卫生部部署,决定由当时医学教育水平较高的上海第二医学院援建蚌埠医学院。8月,上二医接到援建任务。但此时距离蚌埠医学院首批新生开学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上级部门要求上二医迅速组织一支教学队伍支援蚌埠医学院。虽然时间极其紧迫、任务异常繁重,但上二医仍出色完成了首批教师选派工作。期间,作为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孙仲德同志,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二医第二个五年内新建蚌医干部调配计划(草案)

当时,上海第二医学院党委在全院师生范围内召开援建蚌埠医学院工作动员会议。据亲历会议的唐清里教授回忆,孙仲德在动员会上说到:“援建蚌埠医学院既是党和国家交给上海第二医学院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每个同志发扬革命精神、建设祖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国家已经为我们搭好了一个‘鸡窝’,我们要做的是选拔优秀同志代表上海第二医学院去蚌埠下一个‘蛋’,这个‘金蛋’就是蚌埠医学院。” 在孙仲德的激情感召下,参加动员会的教师们热情高涨,包括唐清里在内多位教师当场举手报名,也有许多教师在会后撰写书面申请递交党委,积极要求参加援建工作。但援建任务非常艰巨,老师们必须白手起家、艰难创业。上二医在选派人员时明确了扎根落地、长期支援的原则,老师们有两种方案可选:一种是援建教师个人前往,不携带家属;另一种是根据个人意愿携带家属。但无论是哪一种方案,人事关系都必须迁至蚌埠医学院。这就意味着要放弃上海的生活和待遇,扎根蚌埠开创事业。参与援建的每一位教师均服从了组织安排,义无反顾地开启征程,这充分体现了上二医教师们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充分展示了学校党委及孙仲德书记的领导力、组织力和号召力。

孙仲德为上海第二医学院早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颇为教师称颂。

根据孙仲德女儿的回忆,孙仲德调任上二医是陈毅元帅点的将。

20世纪50年代初,上二医刚成立两年,教学上只是勉强开课。专职老师少、兼职的多,教学设备陈旧,各类工作头绪万千。抓什么、怎么抓?成为学校工作的基础与核心。孙仲德根据这些情况,指出重中之重是“要树立党委一班人和全体党员回志的信心和决心”“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动员全党动手,下决心,树信心,加速向苏联学习,进行教改。党委委员都下到教师和学生支部参加讨论,说服和引导全体党员带头下决心,树信心,办好二医”。在他看来,“在共产党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全党有信心,下决心,一定能办好二医”。就这样,全校形成一股教改热潮,各项工作开始大踏步前进。

孙仲德认为,学校是学习知识和培养道德品行的机构。教师是教好学生的主要负责人,学生是教学成果,所以办好学校主要依靠数师。当时,很多人提出异议,认为旧知识分子都是资产阶级世界观,是改造对象,哪能依靠?孙仲德却认为只要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鼓励他们边教学边自我改造,同时党委加强对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教师还是主要的依靠对象。思想统一了,党委立即着手建立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孙仲德带头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亲自出马登门拜访聘请著名医师加入上二医教师队伍,甚至三顾茅庐说服兼职教师成为专职教师。他还亲自组织所有教师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规定所有党委成员分工参加一个小组的学习,不准请假。通过学习,老教授们逐步认识到共产党的宗旨和主张,有些老教授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实际例子,思想开始转变,积极投入教改。年轻教师通过学习,思想认识有了更大的提高。学校为教师工作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很多老教授很快由兼职转成专职,有的还加入了党组织。教师专任后,根据规定进行定级,三级以上正、副教授共有56人,数量之多为当时全国医学院校之最。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形成,为援建蚌埠医学院等院校和援疆、援藏以及相关地方医院做足了准备。

在上二医4年多的时间,正是该校初创阶段。孙仲德根据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主持制定五年发展规划,并大力组织实施。他带领党委班子运用马列主义原则,结合实际,抓住办学根本问题,采取正确措施,切实加强了党的领导,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目标和方向。他认真贯彻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大力组织学习马列主义,迅速提高了师生员工进行教改的积极性。针对教师中存在不同学派的“门户之见”,他亲自做思想工作,提倡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合作,在学术上保持各自特色,使上二医迅速成长有了一个极为良好的开端。

孙仲德为上海第二医学院树立了优良的校风、发扬了优良的党风,与他戎马生涯养成的过硬作风密不可分。

孙仲德出生于合肥三河镇一个农民家庭,幼时读私塾,17岁考入安徽乙种工业学校,后因家贫辍学。青年时期,他经历军阀混战,目睹旧军阀的腐败、战火蔓延、人民生命涂炭。1933年,他参加了党领导的合肥地区游击队。经过严酷的斗争考验,1934年6月被正式批准入党,担任肥南区委书记;9月,担任皖西北红军游击大队副大队长。10月15日,在进军舒城南山途中遭遇敌人。激战中,大队长曹广海等同志壮烈牺牲。孙仲德冲在最危险的地方,将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飞快捡起扔回敌群,顶住敌人冲锋。入夜后,他率领部队冲出重围,化险为夷。

他一生中,历经这样严酷的战斗和挑战还有很多。1935年6月,孙仲德担任皖西北游击师师长。经历多次战斗,带领部队歼灭地方反动武装、伏击国民党第11路军增援部队,声名远播、令敌胆寒。1936年,国民党增兵皖西北,对游击师进行“围剿”。党组织决定派人到陕北找党中央汇报情况。孙仲德主动请命、乔装出发,闯过重重封锁,顺利完成任务。后来,孙仲德和战友们投入抗大学习,亲耳聆听毛泽东主席授课。因表现突出,被调至抗大的教员队。1938年3月,孙仲德从抗大和中央党校毕业,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5月,担任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团长。一次,面对日军派出1500余人的进犯,孙仲德带领部队坚守阵地,给敌人以重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当时,美国著名女作家史沫特莱专程前来采访,对新四军英勇战斗的精神深表钦佩。此后,孙仲德又担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第19旅旅长、和含地委书记等职。他努力发展部队,建设小型兵工厂和各类物资生产工厂,积极为组织筹集经费,在皖南事变等紧急时刻痛击来犯敌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和部队奉命调往山东。1948年9月,担任华野先遣纵队司令员。他带领部队切断敌人运输线,半个月内破坏铁路7次之多,切断南北交通,有力支援了淮海战役。合肥解放后,孙仲德先后担任合肥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委员、皖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他亲自带领几十位同志化装成船工,深入渔民中,组织起几万名船工及大小船只,为支援大军渡江做出重要贡献。1949年6月至9月,孙仲德随陈毅司令员率领的华东解放区代表团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参加了开国大典。1952年当选为中共安徽省委委员,并担任省政协副主席兼民政厅长。1953年9月调至上二医,担任党委书记兼院长。在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孙仲德充分发扬了部队的“无私无畏,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坚决保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的战斗精神。

1958年,孙仲德带病至华阳河农场检查工作,因长途颠簸,致脑血管破裂,从此卧床不起。1961年11月4日在合肥病逝,终年59岁。

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五”,67年倏然而过。回首往昔,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安徽医学院以及相关部门、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建校初期的艰苦创业,蚌医事业初具规模,基础学科齐整,教学、科研、医疗工作步入正轨。67年来,学校教育、医疗事业取得显著进步,培养了十五万余名优秀医药卫生人才,为促进人民健康福祉、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吃水不忘挖井人,虽然,孙仲德同志没有亲自到蚌医工作,但是他在推动援建蚌医中做出的贡献,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资料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微信公众号《七秩芳华 · 故事里的交医|司令员校长孙仲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友工作办公室《孙仲德》、“中国会议”杂志《深切怀念孙仲德同志》以及馆藏有关资料。

(韩志/审 王晓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