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绍遂,男,1909年10月出生,安徽无为人,1939年5月参加革命,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转业,参与蚌埠医学院创建工作,历任学校总务处处长、人事处处长、组织部部长、副院长、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9月因病在合肥去世。
戎马半生 砥砺顽强意志
龚绍遂出身于贫农家庭。1939年5月,28岁的他参加革命工作直至1958年转业,19年的戎马生涯锤炼了他顽强的斗争意志,并贯穿其一生。他先是在巢县抗日民主政府政治工作队担任队员。该政治工作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主要工作是培养抗日人才、动员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斗争等,通过军事与政治结合的方式,有效团结地方力量,为巢县抗日斗争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其模式与陕北抗大有相似之处,这项工作也开启了他为党育人的职业生涯。是年12月,他又陆续担任江北游击总队巢湖游击第二中队书记、无为县第四区民众动员委员会组织干事、无为县第四区中心党支部书记、副区长、杭城区区长、湖东县吴河区区长、无南县行政办事处主任等职,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形成了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资料出处:《无为县志》
抗战胜利后,龚绍遂担任无为县县委书记,后随军北撤,任无为干部大队大队长。1946年春,他撤到山东临沂,参与开辟新区工作,不久担任山东省第三专署司法科副科长。同年7月,他从地方转入部队,任华东野战军一纵总兵站站长并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总兵站主要承担物资运输、伤员救治及医疗物资采购等任务,是后勤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翌年7月,他改任一纵后勤政治部秘书,后担任政治部工作队副队长、后勤部财政工作队队长兼指导员、供训队队长等。1948年,龚绍遂参加淮海战役。一纵改编为第二十军后,他于1949年1月担任随军担架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渡江战役,承担伤员转运、战略物资运输等后勤保障任务,为战役取得胜利做出积极贡献。1949年上海解放后,龚绍遂随军驻扎上海,先后担任后勤干部整训队第二党支部书记、军卫生部政治协理员。

渡江战役前担架队员练习过独木桥
新中国成立后,龚绍遂调至空军工作。历任华东军区航空处政治部直工科科长,军区空军司令部政治部办公室主任,山西太原空军直属机关转业干部训练大队政委,沈阳一一一厂空军干部生产实习办公室主任,空军大连十六修理厂副厂长、副政委、党委副书记,亲身见证了空军部队从无到有的辉煌历程。
偃武修文 投身蚌医创建
1958年,龚绍遂转业来到地方工作。职业生涯中再一次“开天辟地”、从零开始,参与蚌埠医学院的创建工作,成为建校委员会的第8位成员,担任总务处处长。
创建一所学校,办学场地是所有筹建工作中的重点。国家将治淮委员会部分房舍划给学校作为校舍,作为总务处负责人,龚绍遂带领同志们接收了淮委移交的29栋房舍、合计24311.15平米,包括老校的北院教学区、南院教学区、红楼宿舍区等,并推动建设学校南、北食堂和附属幼儿园,加强校舍管理,为学校顺利办学做好充分准备。

老校区北院

老校区南院教学楼
1958年9月,学校成立不久,蚌埠市委要求暂借校园内西边两栋楼房,以接待中央负责同志,并要求学校立即迁让,星夜赶修房屋。任务急、要求严,学校决定由龚绍遂会同蚌埠市相关同志星夜赶修,连续奋战三个昼夜,如期完成房舍维修任务。同年10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同志来蚌视察工作,下榻学校教学区西北角专家楼。然而,在刘少奇副主席离开蚌埠以后,蚌埠市委又提出:“你们目前招生少、房舍多,市里没有适当房子可供接待中央和省委负责同志,请将这两栋房子继续借给我们作交际处使用。市委正打算在西山新建,待建成后即归还你们。”除此之外,蚌埠市委决定让学校把原淮委房舍让给市委作办公和住宿用房,把学校迁至原地委专署办公楼内办学。为保证学校正常办学秩序,龚绍遂同校党政领导向蚌埠、合肥和省委相关领导反映情况、陈明原委,积极协商研究。在省委关心支持下,1959年暑期蚌埠市委搬出教学大楼,第二届新生得以顺利入学,交际处借用的两栋楼于1967年归还学校。

老校区北院马蹄形楼(曾被借作市招待所)
1959年7月,龚绍遂先后担任学校人事处处长、组织部部长。在任期间,校本部教职工从182人增至269人。他同教务长朱仁宝一起,致力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其方式方法为后来学校师资培养做了示范。
当时,学校教职医护员工培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在职培养与脱产进修学习相结合,以在职培养为主;国内培养与出国研修相结合,以国内培养为主。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学校对新上岗毕业生实施交叉培养,具体措施是实施纵横兼职,时间为1—2年。纵向兼职是指教学与行政、行政与教学之间交叉兼职;横向兼职是指党政管理职责范围相近部门之间交叉兼职。拟安排做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到学生年级做辅导员工作,一部分到有关党政机关从事管理工作,并允许有三分之一时间在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拟安排做学生辅导员或管理工作的,转正定级后经批准可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到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交叉兼职1—2年后,由组织进行考核,根据工作需要,在服从分配的原则下,最后确定工作岗位。对非师范类的毕业生,学校还举办教学理论学习班,主修《大学教学论》《大学教育心理学》《大学教师伦理学》等课程,使他们获得和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到兄弟院校进修学习。从1958年建校至1960年,学校将分配来的近100名新教师先后送到上二医各教研组培养,少数教师送到其他院校培养。学校还鼓励青年教职工报考定向或在职研究生,并且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鼓励青年教职工出国研修深造。连续多年有计划地师资培养,蚌医教师队伍已能胜任当时的办学需要。
1961年9月起,龚绍遂走上学校领导岗位,担任副院长。当时,学校行政领导仅有3人(一正两副),工作之繁重可想而知。学校成立了院务委员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院长为首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谢炘任主任,龚绍遂、张冀凯任副主任,王启刚、朱仁宝、赵德焜等15人任委员。成立教学法委员会,贯彻“少而精”、加强“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研究教学方法、制定改进措施。1964年,学校决定采取自编简明讲义等措施,减轻学生负担,教师们纷纷动手自编讲义、自制教具,初步构建起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的治理格局。学校在建校之初生物学、物理学等8个教研室的基础上,又陆续建立寄生虫学、生物化学等21个教研室,平台资源不断丰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龚绍遂受到迫害,至1973年恢复工作,任学校革委会副主任。虽年过六旬,他仍忘我地带病工作。1977年9月21日,因突患脑溢血,龚绍遂在合肥病逝,享年68岁。
资料来源:《蚌埠人物志》《无为县志》《蚌埠医学院院志(1958-1998)》及学校馆藏资料。
(韩志/审 王晓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