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蚌埠医科大学

部门动态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档案里的蚌医故事】回望1951:那时的治淮委员会直属医院

发布者: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5-10-22

194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前身——东南医学院内迁怀远。此后,东南医学院不仅在学习、教研等方面有了发展,也加强了附属医院建设。1951年4月,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在蚌埠开设分院,成为治淮委员会直属医院,即我校第一附属医院的前身。

1949年12月28日,《解放日报》刊登东南医学院内迁新闻

上世纪50年代初,淮河发生流域性洪灾。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开启了新中国全面治理淮河的新篇章,在蚌埠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治淮委员会。为了保证治淮人员的健康,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在蚌埠开设分院,又称治淮委员会直属医院。从东南医学院关于设立附属医院蚌埠分院的相关报告等档案中可以看出,设立蚌埠分院还因为蚌埠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人口已达三十万以上,市内医院尚显不足。”

在蚌埠分院开设之前,东南医学院就参与了治淮委员会医疗队的工作。治淮委员会成立后,中央要求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调遣1名医生参与医疗队。医生汪国良被推荐前往,因为汪国良不仅医术高明,而且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苏联专家交流起来方便。据记载,1950年春天,两艘载有苏联专家及国内著名水利工程师100多人的大船从淮河源头开始进行调查研究,历时两个多月。汪国良所带的医疗队克服医疗设施简陋、医疗条件紧张等困难,圆满完成了保障任务,随船专家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

东南医学院关于设立附属医院蚌埠分院的相关报告

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蚌埠分院(治淮委员会直属医院)设立后,编制床位50张,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眼科等,并陆续发展了30多个合同单位。分院刚建立时,从怀远总院调去约40名医护员工,其中包括服从命令留下来的田友年、黄叔仁、闵梅先、蔡天沛等“十三太保”。由于受过严格的见习和实习训练,加上当时人手紧缺,特批他们获得处方权。据记载,他们除了跟随上级医生查房、做手术等,还要根据医嘱做各种常规检查、穿刺、化验等,并且这些准备工作都必须在上级医生查房前做好,以便汇报,尤其要求汇报病情不能用“大约”“可能”等含糊之词。

“十三太保”部分成员,2006年于合肥市天鹅湖边

工作中的蔡天沛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淮河两岸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坚定不移地兴利除害,创造了光辉业绩,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治淮精神”。“治淮精神”是党领导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治淮委员会直属医院的设立,正是“治淮精神”的具体体现。

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蚌埠分院(治淮委员会直属医院)旧址

医院开诊不久即增到每日500人次的高峰。从1951年4月至7月,治淮委员会直属医院共收治住院病患130多人、门诊2万多人次,出色地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随着时间推移,当年淮委医院也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最终成为今天的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学校和第一附属医院建设初期,安徽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均人力、物力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谢炘、张冀凯、陈祖厘、洪抡元、李同度等40余名医学专家、管理干部、毕业生均来自安徽医科大学。如今在蚌埠,不少老市民对第一附属医院还习惯地保留着“淮委医院”称呼。如果外地人有个头疼脑热的,作为资深老蚌埠人,一般会首先推荐去“淮委医院”。这段往事,也充分见证了两校深厚的历史渊源。

资料来源:《兰台医史——安徽医科大学百年档案镜鉴(第一辑)》以及安徽医科大学图书档案馆馆藏资料

(韩志/审 王晓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