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蚌埠医科大学

榜样蚌医人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榜样蚌医人 > 正文

【榜样蚌医人·爱岗奉献】陈卫东:看病、教书,是我一生的事业

发布者: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5-09-01

陈卫东,现任蚌埠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本科生党总支书记,曾任临床医学院院长、一附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首届“江淮名医”,安徽省省级“教学名师”,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药协会模拟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安徽医师协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区肾脏病协作委员会委员。

医生,治病救人;教师,立德树人。陈卫东同时承担着健康守护者、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个工作都获得极高的社会评价。

为医:治病救人是本分

1986年从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刚满20岁的陈卫东就来到附属医院肾病科工作。从“小陈医生”干起,时光一晃过了近40年,陈卫东赢得了患者和同行的一致好评。要说他的医术怎么样?2012年,省内评选首届“江淮名医”,他入选;与此同时,还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等职务。在科研上,他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多篇论文,参编的著作《主诉鉴别诊断手册》《大内科学》《实习医生手册》《内科学》和安徽省《病历书写规范》在业内都有很高的评价。他和团队共同完成的安徽省皖北地区的慢性肾脏病发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以及参与安徽省透析病人CKD-MBD相关因素调查,为我省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跟高超的医术相比,陈卫东高尚的医德更为人称道:熟悉的人都知道,陈院长的电话时常打不通。因为他自己立了个规矩:查房、门诊和交接班时间不接电话。他解释说:这是为患者服务的时间,不匀给其他人、不办其他事。但是,他的电话却向所有病患敞开,随时能交流病情,无论是否工作时间。“人家舟车劳顿的来了,多等我一分钟就多一分钟焦急,多等我一天就多一天开销。病人生病不分上下班,医生必须随叫随到。”所以,陈卫东的手机总是白天黑夜响个不停,尤其是外地病患慕名找到蚌埠,哪怕他正在吃年夜饭,也会立刻放下碗筷赶去医院。

从医几十年,陈卫东不光救治了无数的病患,还曾参与了泗县疫苗事件、天长霍乱事件、婴幼儿奶粉事件、非典、禽流感、血透丙肝感染等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工作。对患者,他掏心掏肝的好,曾垫过医药费,甚至倒过便盆。无数的大事小情,换来人人一提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陈大夫这人,没得说!”

不光自身硬,陈卫东从担任科室主任起,就特别强化基础管理,规范病历书写,开展业务讲座、举办各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他带出的集体多次获得医院“医疗先进集体”“教学先进科室”称号。担任一附院副院长后,更是推行了诸多改革项目。“团队越规范,越能发挥个人的作用,形成1+1>2的效果,帮助更多的患者。”陈卫东说,自己多花点心血没啥,同事业务精湛了,患者最得实惠。

为师:立德树人是理想

临床工作之外,陈卫东的教学工作也从未放松。带教实习医生时,无论时间再紧、医疗任务再重,他都会为每一位实习医生量身制定培养计划,并通过业务学习、疑难病例讨论、读书笔记、三级查房等形式着重培养,务求基础扎实、业务过硬。

之所以如此严格,是因为陈卫东自己闹过笑话——刚工作没多久,陈卫东接诊了一名患者,发热、检查有蛋白尿。一对照,跟书上写的肾炎差不多,于是陈卫东就按照急性肾炎收治住院了。下了医嘱,保洁大姐把他喊过去小声说:“小陈医生,我看这病人像麻疹。”“麻疹?!书上也没这么写啊?!”陈卫东翻了半天书,还是把医院的传染病专家邬亦贤老师请来了。邬老师仔细询问了病史并体格检查,让患者张口后,扭头就出去了。“一出门邬老师就照着我后脑勺拍了一巴掌‘麻疹都不认识吗?’我诚恳回答,‘真不认识,没见过。今天认识了。’”时隔40年,陈卫东描述起来仍像刚刚发生一样。“这事我不光记了40年,每次给学生岗前培训都会拿出来说。同样的表现可能是不同的疾病,同样的疾病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患者不可能按照教科书生病。作为医生,必须要有正确的临床思维,不能光会背书。”

所以,陈卫东特别重视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医德医风的培养。“陈老师常说一句话,看病不是从问诊开始的,而是从病人一进门就开始了。”一位学生描述了一个细节:冬天看诊时,陈老师会把听诊器焐热了再听诊。不论患者男女老幼、病情轻重,这几乎是陈老师下意识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肌肉记忆。“陈老师说他实习时看着老师焐热听诊器再听诊,现在我跟同学们也照样,这就叫传承吧。”这位同学说,陈老师对患者从来不急不躁,耐心细致。这也是他成为医学生后印象最深的第一课。

在蚌医的课堂上,陈卫东承担《内科学》《诊断学》及《临床技能学》课程的教学任务。2008年起,陈卫东担任学校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2016年起担任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后,工作重心就逐步向教学倾斜。“我一个人每天门诊能看50个病人;要是培养出10个医生,每天门诊就能看500个病人。”陈卫东说,一个好医生,医术再高能救治的患者也有限。但老师不同,带出的学生越多,能救助的患者就越多。

对学生来求教,陈卫东一向有求必应。他的想法很朴素:“教师理应对每个学生负责。希望学生毕业后提起我,会因为做我学生感到幸运。我更希望,学生比我的医术高,我能自豪地跟别人“显摆”,这是我的学生!”

在陈卫东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学院每年推免学生被上海交大、复旦等知名高校录取,升学率在55%以上。蚌医传统的“固本守教、教授施教、传帮带学、反复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被发扬光大,构建起医教协同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了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省内外优质医院、优质教学资源,为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供重要条件。

竞赛教头:“快乐老爸”最自豪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被称为医学生的奥林匹克。2012年以来,蚌医连续8届晋级该项赛事的总决赛,荣获一等奖1次、二等奖5次、三等奖2次,被业内称为“蚌医现象”。作为竞赛教头,陈卫东与其他指导教师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每个环节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讲解、演练。不仅要求学生有熟练的技能操作能力,他更强调灵活的思维、人性的关怀——在他看来,操作是最基本的,让医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医生才是竞赛的目的。

很多同事都记得,陈卫东曾给一附院的院内技能竞赛专门设计了一个环节:急诊室里,家属塞给医生一个红包,赛场上考核医生的反应能力及如何处理?“我就是想通过这个比赛告诉大家,医生面对的不仅是不典型病例和瞬息万变的病情,还有医疗场景中各种突发情况。需要的不仅是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临床技能,更要从容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并当机立断给予正确的处理。”

每年培训期间,陈卫东经常往技能室跑,晚上九、十点钟回家都算早。一旦发现有问题,不纠正过来绝不罢休。很少有人知道,他对模型的气味过敏,一进技能室就会打喷嚏、流泪;人人都知道陈卫东每一届技能大赛必到现场,从开幕式站到比赛结束出成绩,其实有一年他扁桃体发炎说不出话,打了几天的点滴也要坚持到现场见证成绩揭晓。

一边对学生要求严格近乎严苛,一边又对学生“惯”得没谱,经常带着烧好的饭菜去技能室看学生。有困难去找陈老师,在同学们看来理所当然。陈卫东的微信名叫“快乐老爸”,是女儿给起的。不过,这并非出自女儿的角度。“闺女说,那么多学生都是你的孩子,你看到他们比看到我还快乐,就当他们的快乐老爸去吧。”陈卫东摆摆手笑着说,看到自己的学生,喜欢发自内心,拦都拦不住。“开学术会议碰到学生发言,去医院看到学生成为骨干,看报纸学生取得什么成就,真比我自己得了大奖都自豪!”

不光是全国赛事夺大奖,陈卫东还推动校级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每年举办。他带领探索并建立临床模拟教学体系,搭建了实训平台、教师团队、考评体系,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全员受益”的良好局面,教学体系得到国内南昌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及天坛医院等学校、医院的高度认可。2016、2017年作为竞赛组主要负责人之一,助力学校承办了华中区、华东区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工作,竞赛得到了教育部专家、国内医学教育同行的高度认同。陈卫东也获评教育部“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临床技能学教学团队获评2021年全国工人先锋号。作为主要负责人,陈卫东与其他同事一道探索并建立CPC(课程、实践、文化)育人体系。他和团队也数次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面对诸多荣誉,陈卫东的回答非常朴实:“看病、教书,都需要热爱职业,甘于奉献,需要情怀支撑。我现在能自豪地说一句,治病救人、立德树人,我都尽力做了!我对得起母校的培养和教诲!”

(周静/审 靳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