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那些年,蚌医人的优良作风
    发布者:   日期:2025-04-23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作风建设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2020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重要讲话中引用了《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旨在强调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都具有风向标作用。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始终坚持零容忍,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督促党员、干部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建校67年来,蚌医优良的作风和传统始终是学校事业接续发展的坚强保障。让我们翻开校史,回望那些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艰苦创业,务实的干部作风

    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学校的首任院长谢炘。一所本科院校的创建,在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作为建校委员会成员,他19587月到任至917日首届新生正式上课,短短两个多月时间,便带领教职员工日夜奔波操劳,取得了比原定时间提前两年招生开课的出色成绩。但他本人,却因为常年奔波劳累,高血压、心脏病等不断加重,在69岁时便因病去世。

    首任书记张冀凯、副书记王启刚,也是建校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同谢炘等同志一道,多次同上级和地方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解决学校校舍等办学问题,让第二届新生得以按期顺利入学。王启刚前半生在枪林弹雨中度过,身负多处刀伤、枪伤、炮伤,但他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奋战在建校、党建、思政以及医疗救助一线,长期的工作使其积劳成疾,直到住院之后才停下忙碌的脚步。张冀凯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学校于1963年后多次召开全体教职医护员工大会,就“铺张浪费、分散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进行检查整治。精准排查出“教学用具不全”“很少深入病房”“对学生学习情况不够了解”“工作不够主动”“各级党组织发挥作用不够”“对干部使用多、培养少”等一系列问题,列数据、摆事实,深刻剖析原因,积极推进整改,为学校在困难时期推进长久持续发展强化了作风保障。

    1983年,学校开始强化作风建设制度保障,制定印发了《关于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的十条规定》,并先后于1985年、1992年进行修订完善。规定明确了 “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努力学习医学业务和科学管理知识”“勇于改革,开拓前进,敢于排难碰硬”“密切联系群众”“贯彻民主集中制”“党委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具体举措,建立起每学期召开师生医护员工座谈会、每周接访师生群众以及深入学生、联系知识分子等机制,为不断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躬耕课堂,严谨的教风学风

    建校之初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安徽医学院和上海第二医学院援建人员组成。他们在带来先进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也带领了优良的治学执教的习惯。比如,解剖学教研室原主任姚家庆,带头坚持小班教学形式,长年总学时数达240个左右,并注重因材施教,亲自指导他们备课、讲课、实验、科研,促进青年教师们快速成长。大内科主任陈祖厘,讲课条理清楚,来龙去脉分析得鞭辟入里,深受学生爱戴。他着重培养各级医师,每周举办一次内科学讲座,组织学生前往其他科室学习理论知识。1956年,陈祖厘以优异的教学成绩在全国卫生部高等院校调查中评为“优秀教师”。解剖学专家赵德焜,他虚心接受同学们意见,不拘泥于形式,提出创造性的教与学,通过边讲边绘图的授课方法结合幻灯等形式,收到很好课堂效果,得到同学的交口称赞。

    那时候,蚌医的老师将三尺讲台视为毕生功业,每节课必提前半小时左右到课堂,大家备课充分,有的甚至能将第二天要上的课全部背下来。他们严谨的治学风格,也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蚌医学子。在我校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刘德培教授的记忆里,“现在的成就受到很多蚌医老师的影响,特别是黄德民老师对我的指导与帮助”;在谈及科学研究中需要多学科交叉渗透时,刘院士说,是受其敬爱的黄德民老师的影响。黄德民在蚌医期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三无样机、条件极端困难情况下,主动要求承担研制新型离心快速分析仪任务,为国家填补了这一空白,并在1978年获得安徽省科学大会科研成果特等个人奖、成果奖、集体奖各一份。

    大医精诚,至善的医德医风

    《黄帝内经》说,“医者治病,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对中华民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蚌医建设发展史上,不仅涌现出一批大师,他们更配得上大医的称号。

    眼科主任田厚生,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医学事业,培养出以我校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教授等众多杰出医学人才。说起田老,附院原眼科主任王庆生就忍不住热泪盈眶:“只要田主任坐诊,他总是提前到诊室,怕的是病人久等。哪怕年事已高仍坚持每周五总查房,亲自查看每一份病例和病情、医嘱。他对所有病患一视同仁,温和亲切、有问必答。当时眼科病区挂满了患者送给他的感谢信和锦旗。”

    骨科主任黄恭康出于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长期履行自己救死扶伤的职责。他对同志极端热忱,对病人热情耐心,廉洁自守,一心为公。他善于学习、刻苦钻研、为解决临床疑难杂症,常年工作在临床和科研第一线,仔细检查、反复了解、直至有结果,查阅资料日以继夜、记笔记、写心得、临床经验积累扎实、知识层面广博深厚。更令同道们敬佩的是,不论病症多么罕见复杂,他对其发生、发展均能做出精辟的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常常能够做出令人信服的预测与判断。

    安徽省泌尿外科的开拓者和肿瘤医院的创建人李同度,待患者如亲人,由于其医术精湛,慕名的患者络绎不绝。一些在医院排不上队的,甚至去其家中登门拜访。他从不怠慢,总是尽心尽力对待每位病人,细致入微进行诊断。他经常面对面与患者沟通交流,避免做不必要的检查,为患者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费用,受到患者及家属们的交口称誉。

    内科主任陈祖厘每日召开晨会,熟悉掌握每一位病人情况。他还建立了病史资料库,确保每份病史有分析、有计划、有治疗。为防止医疗事故发生,他反复要求每位医生仔细留心可能存在的蛛丝马迹,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异常。他带领着大内科同仁一起,针对每位病人的不同情况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他对病人像亲人一般,用无私的爱心温暖着每一位患者,给他们带来康复的希望。在蚌医,这样的医生不胜枚举。

    真诚质朴,高洁的生活作风

    谢炘院长爱护青年、关心下属,只要知道哪位教职工生病,总要抽时间去探视。他不仅和知识分子说话投契,和蔼可亲,对工农干部同样是言情由衷,热情诚恳。后来他病休在家,去看望他的教职医护员工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有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有谈思想、诉衷肠的,也有职工家属、孩子向他谈家庭、升学、前途以及婚姻等问题的。谢炘与人谈心,总是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推心置腹地交换看法。凡接受他指点过的同志,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洪抡元院长始终对党和国家心怀感恩。1961年,他身患鼻咽癌,在上海肿瘤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以后,他的鼻部左下侧留下很深的疤痕和凹陷。由于担心影响国家形象,他多次放弃出国访问的机会,一心埋头工作。李同度教授带领医疗队去颍上救灾时,晚上就睡在半山坡草棚里,一日三餐经常就是咸菜稀饭。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拿红包不收礼物,对私拿好处、乱收费的现象深恶痛绝。有一次,李同度去外地会诊,医院安排了饭局。当看到满满一桌菜后,他十分严肃地说:“我只要一个菜一个汤就够了,没必要这么浪费。这么多作陪的人,这些钱最后还不是摊到病人头上?”

    田厚生教授一生都在为他人考虑,年轻医生忙于工作没时间接送孩子,他知道后都会抽空帮助接送小孩。无论事情大小,只要能帮助别人,他就不会袖手旁观。学校组织黄山避暑,他也谦让给了别人。也有人说,他是个管得宽的老头,水龙头不关、电灯不关,别人不管他要管。“我吃过苦,见不得浪费”,他的解释总是很简短。

    从十里洋场和大湖名城到皖北农村,蚌医的创建者们没有在意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艰苦,他们心里始终装着党和国家的需要,装着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学校的事业发展。以身作则,高风亮节,带动营造了良好的作风家风。

    (韩志/审 王晓彦/文)


    上一篇:档案馆(校史馆)举办兼职档案员业务培训

    下一篇:心有所信,方能致远:记我校解剖学教研室原主任姚家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