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怀瑾握瑜,风禾尽起:记我校微生物学教研室创建者黄谷良、林特夫教授
    发布者:   日期:2025-04-29   点击数:

    黄谷良,192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中山,教授,微生物学专家。1940年9月考入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947年获医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58年12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只身从上海第二医学院参加蚌埠医学院创建工作。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致力于微生物学研究,证明细菌变为L型特性改变不易检出,在临床上可引起与病毒相似的间质性炎症,破译了不少疑难病症的病因。研制了无血浆半合成L型培养基,为L型全国的推广奠定了基础,他与林特夫教授一起指导研究生共同开拓了不育与肿瘤病因研究的新途径,先后获科技奖9项(其中有关L型奖6项)。他喜爱绘画,70年代初,陆续手绘了大量微生物免疫学图以供直观教学,后集结成书,《医学微生物免疫学图说》被安徽科技出版社发行,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奖。“高层次教学与形象教学的系列措施”两次获安徽省教委教学二等奖,他主编教科书、工具书、参考书14册,其中《细菌L型与疾病》为中国唯一L型专著,为L型推广起重要作用。连任安徽省第五届至第八届人大代表,1978年代表先进集体参加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大会,1989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和人民教师奖章,1990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五一劳动奖章,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林特夫,1930年1月出生,福建闽侯人,教授,中共党员,原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父兄皆是烈士。1948年9月考入上海同德医学院,先后在安徽东南医学院、浙江医学院、合肥医士学校学习,1956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留校任教,1962年12月来蚌埠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工作,她和黄谷良教授致力于细菌L型科学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应用,1991年被中华医学会批准为L型支原体学组副组长,多次组织全国L型学术会议。在全国20个省市推广细菌 L型科学研究和成果,9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宣传。承担两项卫生部的L型课题。在流行病学方面解开了霍乱弧菌越冬之谜,这一发现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十几家新闻媒体上刊登,引起医学界强烈反响。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100多篇论文,主编参编十部学术专著,有15 项科研教学成果荣获省市级以上奖励。其中《金葡菌L型研究及临床意义》获 1983年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细菌L型实验与临床研究》获1987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1988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细菌L型致病性研究》获1992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细菌L型研究推广》获1994年安徽省卫生厅一等奖、1995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埃尔托型霍乱弧菌L型感染的病理诊断及其与肿瘤、不孕症关系的研究》获1997年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幽门螺杆菌L型的研究》获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她不仅是严谨治学的学者,是受人尊敬的老师,也是一名烈士的女儿。她致力于细菌L型科学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败血症、不孕症、肿瘤的临床诊断率,开拓了病因研究新途径。她与黄谷良教授伉俪情深,积极投身到教学科研中,她就是学校原微生物学专家——林特夫教授。

    林特夫教授

    林特夫,学校原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共产党党员,福建闽侯人。1956年从安徽医学院毕业,1962年来蚌埠医学院工作,1998年2月从教学岗位光荣退休。

    林特夫教授热爱党,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教学科研一线辛勤耕耘36年。她致力于细菌L型科学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应用,1991年被中华医学会批准为L型支原体学组副组长,多次组织全国L型学术会议。在全国20个省市推广细菌L型科学研究和成果,9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宣传。期间她承担了两项卫生部的L型课题。在流行病学方面解开了霍乱弧菌越冬之谜,这一发现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十几家新闻媒体上刊登,引起医学界强烈反响。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林特夫教授和千千万万中华优秀儿女一样迸发出更饱满的热情,她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百多篇论文,主编参编十部学术专著,有15 项科研教学成果荣获省市级以上奖励。其中《金葡菌L型研究及临床意义》获1983年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细菌L型实验与临床研究》获1987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细菌L型致病性研究》获1992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细菌L型研究推广》获 1994年省卫生厅一等奖、1995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埃尔托型霍乱弧菌L型感染的病理诊断及其与肿瘤、不孕症关系的研究》获1997年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幽门螺杆菌L型的研究》获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天道酬勤,多年的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林特夫先后被授予安徽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1998 年获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贡献奖”金奖,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也是全省教育系统唯一获奖项目。

    青衿之志 履践致远

    林特夫从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成长为高校教师,为党的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切离不开她的家庭教育。为她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是她的父亲林大琪,一名 1938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革命烈士。她的父亲解放前在北京海关总署任职,利用职务掩护,积极从事地下革命工作,解放后任中央对外贸易部海关总署统计处长。1955年9月在北京工作中壮烈牺牲。父亲尽管事务繁忙,但十分关心他们兄妹的成长。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着崇高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父亲不断鼓励女儿多学知识,增长才干,为建设新中国而不懈奋斗,父亲留给了她丰厚的精神财富。年轻的林特夫谨记父亲教诲,当时还是共青团员的她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像父亲、像哥哥那样的共产党员。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早在林特夫中学时代,党的火种就已经悄悄点燃,这个点火种的人就是她的哥哥——林坡。林坡,中国共产党党员,福州地下党学委,积极组织开展学生运动,被反动派秘密逮捕。面对劝说诱降,遭到信仰坚定的林坡义正言辞的拒绝。福州解放前夕,他被敌人残忍杀害。林坡喜爱小妹,时常跟她讲革命道理,鼓励她反对反动的校领导,组织罢课活动,更增强了她明辨真理的勇气。尤其是哥哥的牺牲给她带来巨大冲击,亲人的血不会白流!她要成为像父亲、像哥哥那样勇敢坚强的人,追随真理的脚步,带着父亲的嘱托,听党话,跟党走,勇往直前,把青春献给新中国!

    她没有辜负父兄的期望,来到蚌医后,与爱人——上海第二医学院医学博士、共产党员,同为微生物学专家的黄谷良教授一道,在教学科研上相互支持,攻坚克难。他们伉俪情深,不仅是生活上忠诚伴侣,更是科研上的亲密战友,每一项成果都凝结着两人共同的汗水。林特夫和黄谷良教授倾心教学,致力科研。黄谷良的“高层次教学与形象教学的系列措施”二次荣获安徽省教委二等奖;主编参编的教科书、工具书、参考书14册,其中《细菌L型与疾病》为中国唯一L型专著,绘制《微生物免疫学图说》由安徽省科技出版社出版,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奖。德高望重的他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连任第五至第八届人大代表;1978年代表先进集体参加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大会;1989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和人民教师奖;1990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五一劳动奖章;鉴于他对医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林特夫、黄谷良教授

    林特夫教授和黄谷良教授为祖国医学教育事业贡献了一生,是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典范。他们在医学道路上不畏艰难的探索,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是学校丰厚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蚌医人。

    (韩志/审 王明勤/文)


    下一篇:档案馆(校史馆)举办兼职档案员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