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才高行洁远,德厚自流光:记赵德焜教授,傅日新老师
    发布者:   日期:2025-07-04   点击数:


    赵德焜,19113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人体解剖学专家、教授。1937年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后在同德医学院、上海第六医院、中医学院、中国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上海牙医专科学校从事医疗和医学教育工作。1946年任同德医学院副教授、教授。期间,兼任中国解剖学会、中国教育工会和中华医学会会员。1952年,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正常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教授。19587月响应国家号召援建蚌医,创建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19707月,在上海病逝。

    傅日新,190911月出生,上海人,1928年于上海同德助产学校毕业,先后在同德产科医院、宁波镇海同义医院、申新九厂特约医师、杭州省立助产学校附属医院工作。1931年考入同德医学院,1937年毕业后任同德医学院医师、助教,同德助产学校、大德助产学校、生生助产学校教师。19567月任主治医师,于上海长宁区第十联合诊所工作。19591月,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支援安徽建设来到蚌医,任学校附属医院妇产科、保健科主治医师,19856月退休。


    有一个光辉的名字永远镌刻在蚌医建设发展史上—赵德焜

    他是名满江淮的解剖学专家

    是建校伊始的拓荒者

    是上海第二医学院首批援建人员和学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创建人


    烽火岁月 青年立志报国

    赵德焜教授深耕解剖学领域,严谨治学,立德树人,以丰厚学养为蚌医解剖学夯基拓土。他把人生最宝贵的时间精力和心血都贡献给了蚌医,用59年短暂人生燃烧自己,跨越时空和地域,在培育他的黄浦江畔与奋斗不息的淮河岸边,成就了一位医学工作者的赤胆忠心与大爱情怀,谱写了一支为祖国医学教育事业奉献终生、感人奋进的赞歌!

    烽火岁月中的1937年,上海同德医学院,一位风神俊朗的青年经过6年刻苦学习毕业在即,身穿学士服的赵德焜决心以己之技治病救人、报效国家,立下“我辈学已成,此身可报国”的誓言。目睹侵华日军发动“8.13”事变和淞沪抗战的爆发,面对外敌侵略、山河破碎,血气方刚的他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工作中。他写道:“日寇进攻上海,学校停课,使我思想上深深地痛恨日军,同时有英勇的十九路均抗战,使我感到万分的钦佩。我毕业后一直从事医务和教学工作,从未间断。自“8.13”战事发生后,就在同德医院帮助治疗伤兵工作。不久,上海慈善团体仁济堂主办一个慈善性质的第一难民医院,该院医务主任邀我前往担任主治医师工作,病人对象是收容所难民。我在该医院工作了一年多,对待病人没有贫富之分,一律看待。对于贫穷的劳动人民,都是免费诊治,因为我也是一个穷出身,所以格外的容易表示同情。”他富有正义感,厌恶当权阶级,同情底层劳动人民,抗战胜利后,当时里弄房东对里弄卫生从不过问还无理增加房租,赵德焜带头组织大家成立房客联谊会,与房东作斗争,受到大家信赖。他先后任接管营卫生组组长、冬防小组顾问和居民委员会委员,一直热心的替群众服务。此外还经常参加群众性的防疫注射接种工作。

    他先后在淮安、太仓县立医院和上海第一难民医院、上海市立第六医院任主任医师;历任上海生生助产学校、上海牙医专科学校教师。1940年起,担任上海中医学院解剖学及生理学教授、同德助产学校教授、中国医学院教授;1946年任同德医学院副教授、教授1951年任震旦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授。在此期间,他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先后加入中国解剖学会、中国教育工会和中华医学会。新中国成立后,因高校院系调整,于1952年任上海第二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教授。他医术精湛细致,为人谦和宽厚。通过多年实践,他积累了丰厚的医学素养及教学经验,尤其在人体解剖学研究方面造诣极深。

    筚路蓝缕 创建解剖学教研室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19587月,赵德焜怀着发展祖国医学教育事业强烈愿望,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不顾刚动完手术尚未痊愈身体,于当年底与爱人傅日新老师一道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援建安徽。着手创建蚌埠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并担任教研室主任。艰苦的生活环境没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一切从零开始,他的工作得到傅日新老师的全力支持。

    傅日新老师,1937年毕业于同德医学院。先后在上海同德医学院、大德助产学校等多所学校任医师、主治医师和助教,积累了丰富教学和临床经验。来到蚌医,她先后在附院妇产科、学校保健科任主治医师。认真负责、勤恳坦诚、平易近人印证在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里。他们携手耕耘,相濡以沫。“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的话也是当年他们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那雾霭氤氲的淮畔长风曾浸透他奔波的衣衫,缀满天际的繁星曾见证了他深夜伏案的身影。1959年,经过艰苦努力,赵德焜编写出了全部解剖学教材,添置标本挂图,建立标本室……,为顺利开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鉴于当时条件简陋,他虚心接受同学们意见,不拘泥于形式,提出创造性的教与学,通过边讲边绘图的授课方法结合幻灯等形式,收到很好课堂效果,得到同学的交口称赞。面对困难,他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教研组建设工作,最大化的利用资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为了补充直观教材,他积极设法联系解决标本来源,不辞辛劳地带领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奔赴蚌埠周围固镇、灵璧等县区,多方寻找到80多副人体骨骼标本,为教学之需解了燃眉之急。为了节约耗煤量和增加消毒骨骼速度,他开展技术革新,指导制造干燥标本,给学校节省消毒药液并编制全身血管的腐蚀标本,在教学上起了积极重要作用。课堂上,他是俱儒雅与才华完美于一体的师者;野外奔波中,头戴草帽挽起裤脚的他像极了皖北汉子。鉴于他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开创性贡献,1960年荣获学校“先进工作者”称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赵德焜从未因当时条件简陋、科研设备匮乏而停顿,离开上海时早已知晓未来的道路绝不是坦途,他在教学科研道路上始终身体力行、从未留白。那份根植内心的探索精神一如澎湃春潮,始终激励他坚定地向目标走去——躬耕教育,忠诚爱国。多年临床与教学为他积淀了丰厚的教学经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尽管他已身为教授,仍谦逊地在教学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一贯秉承严谨科学态度和治学理念的赵德焜在授课之余积极收集科研资料,开展了部分国人体质调查的科研工作。他教导学生一定要有求真唯实的思想。不怕吃苦,学会探索,认真钻研,敢于创新。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他倾尽所学,为教学起步、科研开创和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了根基。

    严于律己 身体力行作表率

    作为教研组主任,赵德焜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廉洁正派的作风、精益求精的精神影响着每位同志。有着深厚外文基础的他身体力行做表率,热情的帮助外文教研组进行卫星式教学备课工作。对待教学,他更是一丝不苟,从一件小事可窥见一斑:时逢一年深秋,赵德焜受邀去宿县为中小学校教师进行解剖学辅导,他精心组织授课内容,做到深入浅出,大家被他深厚的知识吸引、折服,他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位学员的提问,直至深夜2点才赶回。他完全可以好好歇歇或跟其他老师调个课,但他从不愿麻烦同事,仅睡了几小时便又坚持站在讲台上。

    赵德焜在致力于正常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科研和技术革新工作的同时,还积极从事爱国统一战线工作。1956年在上海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8年来蚌医工作以后,被推选担任政协安徽省第三届委员、蚌埠市第四、第五届政协副主席、蚌埠市民盟主委。196012月起任安徽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他热忱社会活动,贡献着自己光与热,在政协、医药卫生学会、工会经常看到他忙碌身影。他坦诚地与盟员进行思想交流,宣传党的政策,热爱党的领导,帮助他们在思想上进步,为蚌医统一战线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背负济世行囊,义无反顾踏荒而来。“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赵德焜于19707月在上海病逝。他用坚实的足迹成就了人生无私无畏之底色,用赤胆的忠诚折射出绚烂的生命厚度。

    我们深切的缅怀他。

                                                                                                        (韩志/审 王明勤/文)


    下一篇:千里笃行追光明,丹心一片香如故:记阎承锐教授、梁慧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