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袁乃文:结缘诊断,甘做“桥梁”强基石
    发布者:   日期:2025-07-28   点击数:

    袁乃文,192510月出生,祖籍江苏常州,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理学院化学系,195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理学院,曾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助教。19588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安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参与创建蚌医生化教研室。他专注内分泌研究,是学校诊断学主要创建人之一,历任诊断学讲师、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198712月,袁乃文离休。20078月,在常州逝世。


    他是蚌医内分泌研究的先行者,

    是来自上海第二医学院的援建者,

    是学校诊断学的奠基人。

    一生为医、一生为梯,

    为蚌医内分泌学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他就是诊断学教研室原副主任袁乃文。

    青春似火 投身革命

    袁乃文,江苏常州人,我校诊断学原教研室创建人之一,历任诊断学讲师、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

    192510月,袁乃文出生在湖南醴陵,父亲曾任浙江省府视察,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他的少年时代在战乱中度过,虽辗转多地但始终坚持学习。194610月,他考取厦门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在校期间,不仅认真学习知识,还满怀激情投身学生运动。1949年至1950年,他参加解放军四野十兵团厦门市军官会,先后任职于厦门市人民政府财政局和劳动局,期间在泉州加入共青团。19495月在上海组织工友歌咏队、同学会,宣传爱国思想,进行爱国活动,解放军严明的纪律、高涨的热情、认真的工作态度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由于病疾,他在家休养。19512月,经华东军政委员教育部介绍,他到上海复旦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继续学习,1952年毕业,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任助教。经过6年的锻炼,他做事认真、勤于思索,直言不讳、敢于发问,养成了遇到困难定要刨根问底的精神。

    赴征程 结缘诊断

    19588月,袁乃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为支援安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先行者之一,与曹敬和、黄德民等老师创建蚌医生化教研室。19646月,袁乃文在教学供应科工作,由于受到文革影响,1966年被下放至农场劳动,任会计。无论条件怎样艰苦,他仍坚持认真做好每份工作。

    国家落实知分子政策后,袁乃文重返蚌医。当时,蚌医的教学医疗事业似雨后春笋蓬勃而发,走在华东地区前列。蚌医的开创者们凭借过人胆识与智慧,在皖北大地上创造了一派繁荣灿烂景象。他的这段奋斗历程与蚌医多个“第一”紧密相连:1979年,受高寅春、黄詠齐两位主任之邀筹建第一个内分泌研究室,他欣然应允;随着技术力量加强和学校发展需要,又创建了第一个诊断学教研室。1980年后,他与同位素室共创首个放射免疫测定实验室;1985年,他担任内分泌研究室主任,同年又紧锣密鼓地筹建第一个细胞培养室。诊断学不仅为内分泌专业提供帮助,也为消化、泌尿等专业提供可靠的检验依据。从最初开展糖尿病诊断中的各种生化检验(如血糖、尿糖、血脂分析)及17-羟,17-酮,之后又与宋长顺副主任紧密合作,开展了VMA、糖基血红蛋白和C-肽及皮质醇等测定作为常规项目。这些工作的持续开展从整体上提高了学校诊断检验水平,强化了队伍的凝聚力。

    他说:“有人说我将来可能会在职称晋升上吃亏的,我没多加考虑,认为只要工作需要,就应该全心全意去做。因此我从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发展,实验室仪器一台一台地添置,建立起内分泌研究室。同时我是专职的诊断学教师,对教研组的建设、教材、仪器设备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回顾这几年来,我在各方面的表现,是能自觉遵循党的教导。”此后,他倾尽所学,推动诊断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为学校诊断学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他和同事们坚持不懈奋斗,促进诊断学这个“临床上的桥梁”教师队伍茁壮成长、不负众望,成为推动学校医疗事业蓬勃发展中的一股磅礴力量。

    育人才 深耕内分泌沃土

    袁乃文治学严谨,唯真求实。几十年来桃李满天下,他的许多学生在各行各业都成为中梁砥柱。

    放射免疫测定各种激素的工作开展,不仅解决了临床诊断需要,为专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招收研究生创造了充分条件。1985年,他和黄詠齐主任共同指导内分泌专业研究生,同时还兼生化专业研究生的指导。他精通英语、日、德三国语言,注重研究生的外文水平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亲自指导他们的文献阅读、综述修改,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及实验技术的具体方法;要求学生做科研一定要实事求是,严格认真掌握实验技术,细致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及时纠正错误,对每个细节都不轻易放过。

    19799月至1987年间,袁乃文为航天工业部进修班、安徽省第一、二届内分泌专业进修班、安徽省临床检验进修班及高护班授课。他注重日常科研积累,善于发现总结,在内分泌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1981年以来,先后在《天津医学》《蚌埠医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五十岁以下正常人的葡萄糖耐受试验报告》《蚌埠地区10791人口中糖尿病调查报告》《应用邻甲苯胺(0-Toluidine)法测定血糖的探讨》《17250岁以下正常成年人OGTT试验报告》、《胰岛素释放试验的探讨》《55例肝病患者的OGTTOGIRT试验分析》等,其中《胰岛素释放试验探讨》获蚌埠市科技成果奖。《17250岁以下正常成年人OGTT试验报告》得到时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内分泌研究所所长陈家伦教授的中肯评价:“本文积累了国人50岁以下正常成年人OGTT的血糖资料,对我国正常人OGTT的正常值,血清及血浆糖的差异及完成测定时间等方法学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临床用OGTT判断糖尿病有一定帮助。”

    他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多项科研的研究设计完成了“蚌埠地区人口糖尿病普查工作”“血糖测定的方法学上的探讨及胰岛素的测定”“肝脏病人的糖代谢及激素测定”“胰岛移植研究”等科研项目研究。他领导实验室生化检验工作,筹建细胞培养室,严格激素测定、设计及数据处理的每一个环节,严谨的工作作风给同事们留下来很深的印象。

    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农场劳动。他没有被荒芜淹没,直面人生少有困境仍憧憬美好。他不愿随波逐流,在农场无数个静默的日子里,仔细地做着会计工作。恢复名誉后,组织的关怀再次激发出他干事创业的热情。他深感时间紧迫,心无旁骛地投身工作,尽可能弥补过去的损失。他感慨地写到:“近二十年的挫折使我精力充沛的一段时光白白过去了,因此我珍惜现在的一时一刻,我从不计较研究成果的分享,做好本职工作,能为党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这是党和国家委托我的重任,能尽我有生之年一份力量就是我最大的安慰,最大的愿望。”

    在淮河岸边崛起的这所医学院校,凝聚了他为国家奋斗一生的信念,为医学事业踏破荆棘初心不改的崇高理想。36个寒来暑往,是我们对他执教生涯的回望;简易的一舍三餐,平凡的讲台、实验室构成了他日常生活基本面和两点一线。跌宕起伏的命运砂砾曾经裹挟抽打过他,但没有击败他。朴素的衣着,简单的生活,没有任何个人要求,兢兢业业耕耘在教学一线。他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火热年代一代知识分子对事业的热爱与坚守,他们用坚实的足迹书写着学校厚重的历史,用最基础的教学条件、简易的设备创造了属于蚌医的辉煌!

    198712月,袁乃文离休。离休后的他对学校的建设发展极为关心,积极发挥余热。20078月,他在江苏常州逝世,享年83岁。

    (韩志/审 王明勤/文)


    下一篇:谢荣诚:妇产科领域的“发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