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成荫,1925年8月出生于上海,青少年时代一直在上海生活学习,1944年9月考入圣约翰大学物理系,1948年6月毕业留校任教,1951年任“上海物理学会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 ,1952年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物理教研室讲师。1958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援建安徽,是首批援建蚌医人员,蚌医物理学教研室创始人,首任物理教研室主任、教授,九三学社蚌埠市委副主委、顾问,安徽省政协四、五、六、七届常委,中国医学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编委、安徽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1998年5月退休,2000年6月因病去世。
赵家桂,1929年9月出生,上海人,圣约翰大学教育心理学专业肄业,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运输起重系和图书馆。1958年和爱人葛成荫一起援建蚌医。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蚌医图书馆工作期间,团结同志,任劳任怨,为图书馆工作发展做出了贡献。1987年12月退休,2013年11月因病去世。
他是上海第二医学院物理教研室讲师
是首批援建蚌医的创建者
是学校医学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是蚌医基础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就是我校原物理教研室主任葛成荫教授
学有所成,坚定报国之志
他有一份臻于完美的学习履历:小学、中学分别就读上海渭风、觉民小学和华童公学,18岁考取圣约翰大学物理系, 23岁大学毕业,27岁成为上海第二医学院物理系讲师。
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繁华在黄浦江畔续写。1925年8月,伴随一个男孩的出生,有着良田千亩的嘉定县葛家一片喜气欢腾。因祖辈皆是读书人,身为银行职员的父亲和大家闺秀的母亲高度重视他的教育。他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天资卓越,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他天性机敏聪慧、兴趣广泛—骑车、唱歌、听音乐、打牌、跳舞、无线电,样样精通。
青年时代的他,目睹国难当头,刻苦求学,目标明确。透过历史的晨光,仿佛见到那个意气风发的翩翩身影,踌躇满志地行走在青春街头。1948年6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光芒闪耀在他年轻的人生轨迹中。1952年,年仅27岁即成为上海第二医学院物理教研室讲师。
以身许国,从零开始
50年代初,正值国家百废待新之际。时代的进步中,总能看到当代青年如洪流汇聚、报效国家的身影。风神俊朗的他,每天身著西装气宇轩昂走向教室,认认真真上课、一丝不苟地做实验,7年助教和讲师工作为他一生教育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在1951年为成立上海市物理学会,曾任“上海物理学会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当时委员大多是物理学界权威教授,仅40人)。在最美好的年纪,葛教授不仅收获了知识,也赢得了爱情,与校友—教育心理学专业的赵家桂老师结为伉俪。赵家桂老师任职于交通大学任运输起重系和图书馆。她的父亲是圣约翰大学代理校长,教务长兼物理系主任,后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
1958年,葛成荫教授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支援安徽医疗建设,坚定走向从零开始的蚌埠医学院物理学筹建。在他心中,国家需要就是人生前进方向。身为名门闺秀的赵家桂老师完全支持爱人的决定,携稚子幼女举家来到蚌埠。当走下火车来到空阔的校园,艰苦环境超出想象,一个巨大的“零”摆在面前。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无比热爱和一腔热血,葛教授靠着年轻身体与顽强毅力开始了艰辛的“愚公移山”——创建物理学教研室。当时只有一个助教,在皖北贫瘠大地上,葛成荫带着助教挑战艰苦创业的极限!这个“零”在他们白天黑夜的苦干下变成1、变成2……物理教研室终于有了初步规模,曾经的荒芜逐渐焕发出生机。当第一届同学笑容满面、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课堂时,他欣慰的笑着,旋即擦掉悄然滑落的热泪。他深情地写到:“自1958年建院以来,我领导筹建蚌医物理教研室,团结广大教师,使我们的教研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才具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因此我对教研室是有很深感情的。平时奉公守法,爱惜教研室内一切仪器设备,同时也教育全体成员珍惜教研室一切存有的设备,做到点滴归公。”无论是在讲台还是实验室,葛教授倾心教学,担任本科医学系、医检系、全国中师班的理论和实验课等各个层次的教学任务。深奥难懂的物理知识点在他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地讲解中,变得易懂、明朗起来。学生们不仅逐渐喜欢上了物理课,也喜欢上了这位带着侬语口音的年轻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他深知,征途漫漫其修远兮,如何让物理学与医学知识融合?不同专业的课程进程安排?怎么让同学们喜欢上这门课?这些又都成了葛教授日思夜想的主题。他研究各种教学方案,亲自筹写讲稿、试讲,担任实验课指导,对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认真推敲,严格每个教学环节,课后批改作业及实验报告。他动手能力极强,制图、安装、焊线路样样精通。做实验设备,申请购买材料,打扫卫生……全身心地扑到工作中。用他的话说:“事无巨细,啥都干。”而赵家桂老师为校图书馆的初建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女儿不无委屈地回忆到:“我那时四五岁吧,记得可清了,当时没有幼儿园,他俩上班临走之前,把我放在床上并拿走我的鞋,我时常是哭累了就趴在床上等。父母把我和哥哥带到蚌埠,小弟则留给了奶奶带,顾不过来。”
后来,葛成荫教授被下放到宿州祁县参加劳动。女儿回忆道:“当地中学校长听说他们是大学老师就竭力挽留他们到当地公社中学任教,一个教物理,一个教英语。也正是有了这二门课的开设,祁县中学高中部才开始设立。也是当时宿县地区率先成立的、唯一一所基层中学高中部。”葛教授夫妇秉承一如既往严谨治学的精神在皖北乡村默默奉献着光与热。学生对他们的课堂效果反应极好。他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指导全体教师备课,给中青年教师以极大的鼓励帮助,祁县中学的高中教学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他们严谨治学的精神、待人温文尔雅的态度受到当地教育同行和无数家长的尊敬。他们美好的品行也永远留在皖北乡村草屋泥舍之间,给那段荒凉岁月的记忆以一抹温暖。
为国育才,初心不改
随着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和恢复高考,葛教授夫妇重新回到蚌医。他重拾建校之初的韧劲,勇挑重担,着手进行教研室恢复重建。他克服了师资和设备严重不足等重重困难,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带领全体教师狠抓集体备课。“我认为在自然科学领域,特别要有严密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率先上好第一节课,做好第一堂实验……出色地完成了77、78、79届教学任务。那富有磁性的侬语普通话重新响亮在蚌医课堂,风趣的语言再次焕发出生命激情。“我呢还不算老,你们也不算小,珍惜时光,我会认真的教,你们更要好好学啊”,那个才华横溢的葛教授终于回来了。
他感慨万千地写到:“我从事教学工作多年,解放后经过历次运动,后来又受到冲击,但我毫无怨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党的各项政策落实,使我心情从来没有过这样舒畅。凡是党交下来的各项任务,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完成,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葛教授虽然已步入中年,但迸发出的工作激情,丝毫不逊色年轻人。身为教研室主任他更是严以律己,事事虑在先、行在前,他矫健的身影穿梭在校园,那匆忙的脚步仿佛要追回曾缺失的岁月。葛教授精通英文俄文,鉴于他深厚扎实的英文水平,学校又交给他一项任务—利用课余时间给中老年教师补习英语。这对学校一大批中老年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提升他们阅读和研修能力发挥了难能可贵作用。葛教授深谙党的教育事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听党话、业务强的教师队伍。在师资梯队建设上呕心沥血。他珍视尊重每位教师,从教案分析开始,严格教学每个环节,引导他们广泛阅读前沿学术成果,给青年教师讲授专业外语课,每年举办一次读书报告,悉心指导他们论文写作并带动参与科研活动。他要求每位教师制定个人进修规划,积极推荐他们外出学习进修,开阔视野。他平易近人、宁静谦和的言行始终让人如沐春风,赢得全体教职员工的敬重。但他也有正色直言之时。他一生崇尚节俭,爱校如家。一个烧杯、一根电阻丝,都是葛教授的宝贝。如发现有年轻教师和部分学生不爱惜实验仪器设备的情况,他总是严肃地指出并语重心长地进行批评教育,绝不含糊。“我毕业后一直在实验室,所以对仪器方面是比较熟悉的,好似建立了密切的感情。我喜欢仪器保留的又多又好,这样应用起来就可以随手拿来,非常方便。”
对学生、对子女,葛教授真正做到了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女儿回忆道,当首届检验系招生,喜欢医学的我积极报考。有叔叔听说后高兴的说:好啊,马上要考试了,让你爸给你辅导辅导。回到家听我一说这事,怎料平时对我几乎是有求必应的他立刻板起脸:“说什么呢?我是出卷子的,怎么可能?!自己好好看书去。”妈妈安慰我:“别生气,你爸就是这样的人。他从来都是靠自己学的。”“通过认真复习了近3个月,硬是靠我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葛教授对一些原则性问题,始终顾全大局,坚持自己观点立场,从不随波追流。给大家树立了襟怀坦荡、刚正不阿的榜样,彰显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与魄力胆识。
深耕细作,成果等身
葛成荫教授是中国医学物理学会理事,安徽省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物理杂志》编委,安徽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多年来,在全国性学会,华东地区学会及学报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译著,主编、参编各类教材,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并在科研成果转化领域取得卓著成就。为了及时反映建校以来学校物理学的发展成果和经验,推动物理学事业发展,葛教授主编了《医学专业用物理学》,于1988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为许多医学院校的所用,对我校及华东地区医学类高校的物理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高度重视科研研发,要让科技为人民群众服务,要让理论“活”起来。他喜欢跟自己较劲。于是大部分休息时间他把自己泡在实验室,那满天繁星下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他焚膏继晷的身影。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一系列科研成果项目宛如晶莹珍珠从皖北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里熠熠生辉起来,也让蚌医物理学和光学走在华东地区医学类高校的前列。早在五、六十年代,虽然受当时条件所限,葛成荫教授仍竭尽所能的开展小规模科研工作。其中《在大气中进行光压测定》(1963年)被中央农林部评为全国推广项目,并拨款数万元,由校办工厂制造30万台,分送给全国各省自治区科委。《显微镜投影仪》荣获1978年安徽省科技大会奖。当年,血吸虫病的危害遍及广大江淮地区,受感染人群超过一亿人,人民饱受虫病之苦。YT-Ⅰ型医用投影仪用于血液丝虫病的检查,对微丝蚴的检出率高于常规法,有利于大规模普查。他为解决对丝虫病防治工作上的关键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岁月已让风华正茂的俊彦鬓染风霜。尽管他饱受多项疾病困扰,仍顽强地坚持在教学一线,探索教学成果研究。《人体甲皱微循环投影装置》(1981年)、《温热效应的避孕效果》(1985年)、《红外线避孕罩对人体精子密度的影响》(1986年)等被中国医学物理学会编入论文集。后来,又陆续发表了《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超声全息照相术及其在医学诊断上的应用》《YT-I型医用投影仪的研制》《BY-I型男用自控红外线避孕罩的研制》等论文。1977年,他还编写了《农村自制仪器》(科学出版社出版)中《显微镜投影仪》章节,承担《医用物理学》中《骨骼的物理学》约五万字翻译工作(中国医学物理学会出版),主编华东地区医药学校教材《医用物理学》,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工作研究会二等奖及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奠定了他是华东地区医科院校物理教学的学科带头人地位。他主编《医学专业用物理学 》(1988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物理学》(安医蚌医皖医三校合编教材)、《医用物理实验指导》等教材,受邀帮助负责翻译一附院进口的钴-60治疗机及100毫安x射线机说明书工作。
40年间, 唯真求实、严谨治学的他在蚌医物理学教学科研一线上不停拼搏,做了大量科研组织、学术指导和技术发展协调工作,并以身为范,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教学科研人才。精湛的学术造诣令人敬佩,认真执着的精神更是为人敬仰。鉴于葛教授在教科研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1959年荣获蚌埠市先进工作者、1960年荣获学校先进工作者、1985年荣获蚌埠市科技先进个人、1985年荣获学校优秀论文奖和优秀教师奖。“我深深的体会到,任何工作,都必须深入细微,认真对待,才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是一个自然学科工作者,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特别强调要有严密的科学态度。”他一生都在践行唯真唯实的科学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0个暑往春来,他的生命早已融进江淮大地这片热土,他把一生的才学都贡献给了蚌医,为蚌医物理学事业发展鞠躬尽瘁。1998年5月,葛教授在蚌医退休,2000年6月因病去世。淮水汤汤,奔腾不息。葛成荫教授不畏艰苦的拓荒创业精神,丰厚的科研理论、创新成果,淡泊名利的宽广胸襟,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为全体教师擦亮了一面旗帜,在学校医用物理学发展史上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韩志/审 王明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