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德培,男,1950年5月出生,安徽阜阳人,蚌埠医科大学75届毕业生、杰出校友,医学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六届主席团副主席、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主席、第十届委员会名誉主席。
蚌医问道,协和研精
1950年5月,刘德培出生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一户贫农家庭,父亲是当地公社医院会计,母亲是一位普通农民。1956年起,他先后在家乡读完小学、初中后就读阜阳一中,这是一所建校百余年的历史名校。1966年,他加入中国共青团。1968年,高中毕业,他回到家乡公社参加劳动,一干就是3年多,直至1972年4月进入蚌埠医学院读书。少时学业积淀和劳动锻炼,为日后潜心求学、教书育人、深入群众,夯实了思想政治、基础知识和身体素质根基。
进入蚌医,刘德培选择了医疗专业,开启医学之路。彼时,来自上海第二医学院和安徽医学院的各位医学专家已经深耕淮畔14个春秋,学校教师人数增至130人。良好的办学传统逐步形成,附属肿瘤医院开始筹建,图书馆楼开始兴建,教学、科研、医疗以及办学条件等较建校之初有了明显提升。1974年7月,刘德培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助教和教工党支部宣传委员。1981年12月,他于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再次返回母校任教,担任讲师。

馆藏刘德培毕业简明情况登记表(部分)
在蚌医读书和工作前前后后的9年里,“教授施教”“传帮带学”的传统以及“医学生的课堂在病床旁”的实践教学模式,还有恩师们“坐冷板凳”的治学态度,奠定了他的临床思维,培养了他对临床实践的敏锐感知和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他还背熟了整本《简明英汉词典》,打下深厚的专业外语基础。1993年,他在破格晋升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研究员的面试答辩环节,曾说:“如果我走过的是一条还算成功的路的话,那这条路就是曹敬和(学校原生化教研室教授)、蒋秉坤(学校原生化教研室主任)、任邦定、朱定尔、卢义钦、梁植权……这许许多多恩师们用自己的身躯为我铺就的。”他还说,蚌医虽然是小地方的一个很小的医学院,但是这是自己事业起步的地方。特别是谈到黄德民老师,他满怀深情地说:“他给过我那么多非常特殊的、涉及各方面的高层次的指导”“现在的成就受到很多蚌医老师的影响,特别是黄德民老师对我的指导与帮助”。谈及科学研究中需要多学科交叉渗透时,他说是受其敬爱的黄德民老师的影响。

刘德培回校同老师们座谈交流
1984年,34岁的刘德培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再次出发,他考取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梁植权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并按时毕业、顺利获得博士学位。此后经年,一路成长,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所生化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助理、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职。
探秘基因,硕果如林
刘德培主要从事基因表达调控、基因治疗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研究。
考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时,他虽身为学生,却把自己定位在医学基础研究“国家队”队员位置上。他说,必须从一开始就瞄准“前沿”,从高起点起步。他选择“基因调控与基因治疗”作为研究方向,这是一个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将深刻影响人类的领域。

刘德培获博士学位后留影
1987年,刘德培获得郑氏奖学金,去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攻读博士后,同时承担国家科委863计划课题——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他认为,他从此肩负的是对国家的责任。带课题出国,借助国外条件出色完成主要任务并获得重要突破。在外三年,他3次按时回国汇报科研进展。1990年,带回用于转基因动物试验的整套设备,建立实验室,继续进行珠蛋白基因表达调控与“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研究工作。
重型β地中海贫血是我国南方危害严重的遗传性疾病,此前无有效治理方案。要设计基因治疗方案,必须揭示珠蛋白基因表达调控规律。在研究中,刘德培发现位于β-珠蛋白基因簇上游远端单一的DNaseI高敏位点是珠蛋白基因红系特异增强子,从而证明珠蛋白基因簇控制区中的数个位点中的第二个位点在控制珠蛋白基因表达方面与整个位点的作用几乎相同,又进一步从这个增强子的大片段中寻找到了具有增强子活性最小片段NFE-2//API位点,也就是调控核心。这一重大发现,在国际上尚属首次,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与好评。他协助梁植权教授指导博士生,一起建立了转基因动物实验室和中国人最常见的异常β-珠蛋白基因动物模型。这些重大成果,都属当时国际该领域的前沿课题,对异常珠蛋白基因调控规律及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他系统研究载脂蛋白基因簇调控机制,发现Apo C III增强子的作用,揭示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其团队发现内皮细胞特异性去乙酰化酶Sirt1可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成果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提供新靶点。
多年辛勤耕耘结出累累硕果。他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8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心血管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十余项重大奖项,被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截至2024年,他先后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被引超12000余次。1996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2008年,成为同时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的少数中国科学家之一。在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面前,他始终戒骄戒躁,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党和国家的培养。
躬耕杏坛,桃李芳馨
多年来,刘德培一直保持着“常人心态、学人理念、法人责任、凡人生活”的作风。在他心目中,“终生进京赶考,永远当好学生”是持之以恒的人生坐标。在长期医学生涯中,他不仅为我国医学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
作为学校领导,刘德培带领团队在前辈基础上总结出医学人才培养的六句话:坚持医学精英教育,实行高进、优教、严出,注重能力素质培养,强调“三高”“三基”“三严”,开门办学博采众长,弘扬优良文化传统。他说,“要继续坚持医学精英教育,即便是遇到非常大的阻力的时候也要如此。因为,医学教育专业化程度比较高,实践性很强,而且是成本比较贵、培养周期长、社会期望值高… …”,在他心中,实行医学精英教育的目的,是在中国创办跟欧美可以相比的高水平医学教育,要培养有国际水平的医学人才,包括临床专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卫生行政专家。

刘德培和老一辈科学家留影
他注重老一辈科学家和年轻人的共同作用。他非常尊重老一辈科学家,同时千方百计地为年轻人创造条件。他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作用。我们这一代人有两个历史任务,一是在世纪交接之时,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另一个是培养下个世纪的人,带着他们从一开始就做那些国际学术前沿的、在医学上又有应用意义的课题,并把老一辈的优良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传下去。”他以“高度尊重老一辈,充分发挥年轻人的作用”为原则,理顺了三代人之间的关系,“对于科研来说,有时理顺关系比研究本身还重要”。
作为教师,他认为,最重要的往往就是最基本的,只有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个基本细节,坦诚地跟学生们进行交流,才能充分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医生既要具备综合思维能力,也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还应该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严格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真正高层次的人才,成为真正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学生首先要有一整套自学的能力,其次是学校环境的熏陶,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学校要有好的师资环境,要有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基础,形成一个很好的科学氛围。他推动学校从注重知识测评转向对学生的综合测评,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他认为,学校培养出来是人才,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不单是专门的技术而是具有真正能力和素质很好发展前景的高层次的人才。个人首先要明确目标,一滴水只有汇集到江河湖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老师,他认为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要当好学生与年轻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楷模,要严于律己,做到文与人的统一、知与行的一致、承与创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言传身教地要求学生;要以诚相见,平等民主,所有的人都是老师,所有的人都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学生提出批评、意见与建议;要将创新贯穿培养全程,导师有职责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注意研究课题同学生本人的研究基础和兴趣相结合,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进行动态跟踪,鼓励学生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上有所创新。
作为导师,在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他让每个课题组都准备一块展板,让科研人员把正在做的研究写成总结式的文章或制成图片挂在上面。他对新来的研究生说:“这里是我现在的研究,这块地方留给你,希望你明年要有新的内容添上,如果添不上,我就让它空着。”他把学生超过自己看成是一种责任及荣誉。他要求他的研究生要有一个高的起点,研究必须要与国际上同类实验室所进行的相比,并应该能在这项研究整个探索过程中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他虽治学严谨,但为人和蔼谦逊。据学生们回忆,课堂上,他总会露出“刘式萌笑”,有时娓娓说道:“我这个人比较笨,其他领域我都不是很懂。如果你们发现我讲课内容有什么不合适的,请一定告诉我!”在食堂里,他也常以“刘式萌笑”向同学们问好,被学生们称为“最为谦逊的老师,没有之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截至2022年,刘德培培养的36名博士生中已有18人成为学科带头人,包括973首席科学家李卫东,蚌医01届优秀校友、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陈厚早等。
常念故土,赤子丹心
生于皖北,长于淮畔。从医50余载,刘德培虽已蜚声四海、功成名就,但他始终不忘故里、常念母校,并为家乡、为蚌医的发展殚精竭虑。近年来,他多次返回阜阳当地政府、医院、学校,看望师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

刘德培返回阜阳阜南黄寨中学看望师生
特别是对母校蚌医,他始终念兹在兹。无论是学术论坛、校庆值年、更名大学等专项重要任务,还是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学科发展、附属医院以及合作办学等重要基础工作,他始终高度关注、倾力支持,与母校一路同行。无论多忙,他都会千方百计抽出时间返校,为学校发展助力,蚌医事业每一次重要进步的背后都有他默默无闻的付出。

刘德培回校看望院士工作站专家老师
比如,2008年,蚌医建校50周年,刘德培亲临母校,开坛设讲;2010年,他带领创新团队与学校签订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帮助学校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取得进展;2018年,蚌医建校60周年,刘德培再回母校,共襄蚌医发展盛举;2019年,他同其他杰出校友一同返校,参加学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为学校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出谋划策;2023年,学校召开杰出校友座谈会和高端学术论坛,他再次返校,为医学事业和学校未来发展把脉问诊;在龙湖大讲堂首次讲座上,他以《终生进京赶考,永远当好学生》为题,分享为医之道,强调“面对病人性命相托,须以赤诚之心因病施治,不唯书不唯师更不唯权威”。

刘德培参加学校更名大学揭牌仪式(左8)
2024年是至今他返校最多的一年:1月份,学校举行更名大学揭牌仪式,他代表校友向母校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并表示对母校的感恩、情怀始和关注始终如一,会一如既往地关注母校建设、支持母校发展、回报母校培养!3月,学校举办第一届龙湖医学论坛,他以《研究生培养新探》为题,提出了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新对策。4月,他牵头在母校召开第七届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基础医学青年论坛,作主旨报告,竭力推动蚌医影响力不断扩大。12月,安徽省首个医学类院士工作站——范先群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他再次返校助力,以《科学思维 探索创新》为题,亲自给“交医班”师生授课2小时,全程站立讲授系统生物医学方法论,并与学生深入互动。他此外,还亲赴检验医学院,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的教师交流座谈,分享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经验心得。
早在2022年,在刘德培的鼓励、支持和指导下,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便积极对接学校杰出校友、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交大医学院院长范先群院士,同上海交大医学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制定了具体合作项目和落实举措,涵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干部教师队伍以及附属医院建设等方方面面。经过两年多的持续推进落实,蚌医与交大医学院等长三角地区高水平院校融合发展更加紧密,范先群院士工作站、眼科研究院、临床医学班、综合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多个项目,均在合作框架内结出繁花硕果,打造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校校合作的“蚌医样板”。
从淮河岸边的一名普通医学生到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共同主席,刘德培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中国医学教育的三次跨越:1958年上海二医和安医援建蚌医的基因移植、改革开放后国际学术接轨、新时代自主创新突破。正如他所言:“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是搭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 2024年,蚌医正式更名医科大学后,这位学长的赤子之心,仍在滋养着淮水之滨的医学薪火。
作为蚌医杰出校友,刘德培不仅有渊博的学识、仁厚的品德、务实的作风以及卓越的领导才能,更可贵的是,在他身上,深度融合了蚌医精神、校训精神,并发扬了学校人才培养理念。他的书房中悬挂自勉一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句格言,已成为很多蚌医学子的座右铭。他在演讲中,常以自身经历勉励后辈:“当年我沿着淮河畅想未来时,从未想过能走到今天。医学之路需要定力,更需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
(韩志/审 王晓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