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永康(1925年8月-2001年12月),上海人,1949年8月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历任广慈医院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1961年调入蚌埠医学院,任一附院普外科副主任、主任、大外科主任,学校外科学教研室主任、教学研究室主任、临床医学系首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学报副主编等职,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脾外科学组副组长、安徽省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蚌埠市第一届委员、第二和第三届主委、第四和第五届名誉主委,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常委,蚌埠市政协第七届常委、第八、九届副主席。先后获1993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林宗扬医学教育奖”等。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6月退休。
封桂馥(1923年10月-2009年12月),江苏松江人。1949年6月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广慈医院保健科、儿科工作,1957年12月至1961年9月任上二医附属新华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小儿传染病学教研组助教。1961年9月起,任学校一附院儿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儿科学教研室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4月退休。
从1949年结为夫妻,杨永康与封桂馥两位教授“医”路并肩同行,携手在淮畔耕耘。工作上互相促进,生活上互相帮助,在蚌医的建设发展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杨永康:德才兼备,一生为医学事业奔波
杨永康是家中长子,其父杨延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曾与友人合办体仁医院,母亲则是药店经理。可以说,杨永康出身于富裕的医学世家,出生时起父母就为他谋划好了当一名医生、“凭技术吃饭”的职业路径。杨永康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考入父亲的母校震旦大学医学院就读。1949年8月,杨永康毕业后进入广慈医院工作,随后又调任小儿外科主治医师。
小儿外科是我国学习前苏联创始的新科目,当时国内专业人员极为缺乏,在临床和教学方面很少有成熟的经验。杨永康是最早一批进入小儿外科领域探索的专家。他于1954年参与建设国内第一个小儿外科,1956年着手进行婴童先天性心脏血管病的手术治疗,1959年调入上二医附属新华医院筹建小儿外科并担任负责人。当时,因为对小儿肠套叠、小儿急性阑尾炎及小儿畸胎瘤、枸橼酸哌哔嗪治疗蛔虫性肠梗阻等领域有深入研究,他还参与了《灼烧治疗》《小儿外科诊疗手册》的编写。杨永康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教研经验,是业内备受瞩目的新秀。他还大胆在医院推行动脉输血,设计了专用器械,明确了临床路径,因此抢救了许多危重病人。

杨永康参与编写的《小儿外科诊疗手册》
除了专业出色,杨永康对工作的热情最为人称道——不光常替同事值班,休假时也常回医院看视病人,尤其爱护患儿,甚至出钱为患儿买药,与他们一起玩游戏,轻声细语地抚慰他们。
1961年接到援建蚌医的通知时,杨永康也曾有过犹豫。“通知我从小儿外科改为普外科,还担负一定的教学工作”,对于当时的杨永康来说,去蚌埠援建不仅生活工作环境会有巨大改变,更意味着放弃专业特长,因此难免“在思想上引起剧烈斗争”。父亲杨延年倒是很赞成他去未知的天地施展抱负,所以杨永康很快想通了“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革命的利益”,爽快收拾行李和教材来到蚌埠。
来蚌不久,杨永康就因工作出色获得1963年蚌埠市“先进工作者”称号。然而抱负尚未施展,文化大革命就席卷而来,杨永康也被下放到泗县红塔公社医院、宿县地区医院工作。哪怕是在最基层医院、面临最简陋的环境,杨永康也没有放弃科研与创新。1974年,他就开始尝试门奇动脉断流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技术领先全省。1978年,杨永康回到一附院,先后在普外科、大外科工作,并着手进行脾脏抗感染功能的实验研究。当时,脾脏免疫功能的研究国内外均在进行,而杨永康注重临床与基础结合,因而对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脾保守外科治疗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获得业内如潮好评。
仅以1981年为例,杨永康牵头与解剖学教研室合作了70个尸体铸形标本和10例高体新脾浅钼靶照影,证明了脾血管分布规律,为脾部切除奠定解剖基础。从这一年开始,杨永康将脾脏外科的研究列为科室主攻方向,争取到省卫生厅经费,发动全科轮流脱产进行基础研究并逐步应用于临床。1982年起,杨永康的研究再细化,着手脾功能基础与脾外科临床应用的系列研究,很快其成果就被同仁评价为“国内领先、达到国际水平”,并荣获1993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前,他主导的直肠癌结肌层人工肛门研究就获省卫生厅二等奖表彰。

杨永康牵头的“脾功能基础与脾外科临床应用关系研究”先后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研中,杨永康提出科研计划和具体步骤、组织科室讨论,撰写的论文也由他修改定稿,着实付出许多心力。这段时期,一附院普外科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每年开展新手术和新治疗方法,是许多同仁学习的榜样。很快,不仅科室人才梯队建设成绩突出,还派生出肝胆外科、胃肠外科、小儿外科、血管外科等专业学科,在省内打响了名号,省外不少病患也慕名而来。
1983年,杨永康晋升主任医师。在医院行政职务之外,还兼任学校外科学教研室主任、教学研究室主任等职。虽然行政、教学双肩挑,但工作再多,仍然坚持每周查房、每天参加病房交班,参与疑难病例讨论和危重病人会诊等。每次查房会诊,他都会带上学生,教学同样是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甚至,他在教育教学、培养年轻医师上倾注了更多心血。为了培养医师阅读外文文献能力,他规定每周四早晨各级医师轮流介绍一篇外文杂志新的知识,多年来已形成科室传统。他常说:“医术再高超,一个医生能看的病人也有限。把队伍培养起来,效果就完全不同了。”所以,看到文革后蚌医师资受损,杨永康回校后立刻安排医师进修、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又手把手帮助教师修改讲稿,想尽办法提升业务和教学能力。杨永康一方面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走上教学一线,一方面以身作则坚持给学生上课。尽管有着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上课前仍会认真备课,收集各种病例还引入报纸上最新报道,坚持实践与理论结合。教学中,他还尝试一些小改革,比如,上完水电解质平衡一课后让同学自己计算补液方案,以锻炼动手和实践能力。不仅如此,杨永康还从学校实际出发,针对教学存在问题进行专门调研。比如,去宿县和阜阳地区调查卫生人员分布情况并撰写多篇论文,有些被选在卫生部召开的国际学会上宣读。学校成立临床医学系,杨永康兼首任主任后,更是大刀阔斧改革,建立了系和各科老教师定期听课制度,采取各种措施提升临床见习质量,对实习医师进行“三基”考核等,许多制度沿用至今。
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江艺是蚌医85届优秀校友,曾在附院与杨永康共事3年。如今,江艺身兼多所医学院校的硕士、博士生导师,但他的临床教学还是沿用蚌医做法:“杨老师怎么带的,我现在就怎么教。”老师对学生负责,学生成为老师后自然也会对学生负责。老师带头查房带教,学生结束实习必须进行PPT总结汇报,为每位学生点评。杨永康当年的做法经由学生传到各地。“良好的教育方式,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诊断规范和带教思维,使我们受益终身”,回忆起杨老师的教导,江艺至今感慨。

杨永康与同事在讨论工作
有个例子能说明杨永康对教学的执着:1983、1984年,他被学校任命为统考办公室主任,要脱产半年。忙碌之余,依然竭尽全力组织命题,编写了多选题选编及其他各项工作,统考办公室因此被同事戏称为是“高效能机械”。
在附院,杨永康主持建立普外、骨科、胸外、泌尿、整形、麻醉、小儿外科、神外等专科;在学校,他主持筹建及扩大外总(外科手术学)实验室。80年代中期,实验室教学设备及器械已能满足300名学生教学任务,以及外科临床各科的科研工作及举办各种学习班,省内首屈一指。无论是科室、教学管理还是社会活动,杨永康都是佼佼者。他担任学校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期间,除参加审稿外,对将刊用或退稿的每件稿件均亲自审定。担任《安徽医学》《中国基层医学》《解剖与临床》等杂志编委期间,每月审稿10篇以上。他还曾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脾外科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在学界享有极高威望。他还担任蚌埠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蚌埠市主委等职,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得93年“林宗扬医学教育奖”。

杨永康获“林宗扬医学教育奖”通知
1998年12月,杨永康光荣退休。退休后,他对学校和附属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仍十分关心,学校、医院能常见到他的身影。2001年12月28日,杨永康因病逝世。
封桂馥:耕耘儿科领域,一腔热爱奉献给事业
封桂馥出生于上海松江,1943年考入震旦大学医学院,与丈夫杨永康成为同学。多年后回忆起求学之路,她记忆里最深刻的还是在松江女中时候。1937-1938年经历抗日战争,学校停学一年。复课后只能上下午轮流上课,也没有运动场可供运动。“我在此时才发觉上学的可贵,因此读书很用功,成绩也很好”。毕业后,封桂馥在广慈医院、上二医附属新华医学院从事小儿疾病诊疗和教学工作,与丈夫杨永康的专业相得益彰。1961年又同丈夫来到了学校附属医院。
1969年,封桂馥下放到泗县红塔山公社,在宿县地区医院工作数年。此间,她并没有因为条件艰苦气馁,而是利用一切资源提升医疗质量:一方面协助建立独立的儿科病房和门诊,选派医师进修,开办英文学习班;一方面制定了常见病中西医诊疗规范,甚至调回蚌医的前一个月仍在组织筹备第二次淮北片儿科学术交流会。
1978年回到一附院后,封桂馥立即着手健全规章制度,组织科内医师学习中医、开展疑难病症及死亡病例讨论等。选送5位医师赴上海新华医院进修的同时,她也想方设法抓外语学习,发动一切关系搜寻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以求掌握儿科的前沿动态。就这样,儿科小专业的框架在封桂馥手里搭建起来,完成从0到1的艰难突破。“我幼时由外祖母教养,感情极好。可惜我上大学时外祖母患心脏病去世,当时满心想,将来做了医生我要全力治病救人”。回到一附院时,封桂馥已经56岁,还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等病症。但是,她根本顾不上休息,而是抓紧一切时间工作。
在封桂馥的主持下,一附院儿科初步搭起小专业的架子,医师根据各自实际有所侧重。作为科室主任,封桂馥狠抓基础理论学习,邀请老师来院给大家讲授受体病理学、免疫学基础;发动科内医师做近年儿科疾病索引卡、制定儿科疾病中西医结合医疗常规;更是力推抓科内医师的外语学习,想尽办法与外地同仁联系上以交换资料,掌握儿科国内外的前沿动态。
封桂馥的女性身份,让她更加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因为淮北地区婴幼儿佝偻病高发,1984年,她为蚌埠市乳品厂配方生产钙强化健儿糕,次年为阜阳杰和食品厂配方生产钙强化健儿饼干,通过添加维生素、钙质、蛋黄、谷氨酸等举措预防佝偻病、贫血,增进儿童智力。因为配方中蛋白质、脂肪、糖分比例合适,营养又美味,产品还曾在合肥儿童食品评比中获奖。
无论是医疗一线,还是教学岗位,封桂馥都以严格要求自己闻名。在学校儿科教研室期间,她不仅亲自上大课,后来退居二线也仍然参加儿科全部课程听课。去参加听课评教时,她不忘把其他教研室的长处带回来加以揣摩推广。1984年,封桂馥年过六旬,教学总学时达到108课时,年轻教师也望尘莫及。



封桂馥翻译和编写的部分教材
因为中学、大学时代扎实的功底,封桂馥能流畅阅读翻译法文和英文专业杂志,曾为《国外医学》儿科分册担任儿科杂志法文版特约文摘员,发表过数十篇文摘,还翻译了俄文版的《小儿传染病学》《儿童教养机构医务人员手册》等。虽然丈夫杨永康早在儿科领域彰显天赋,但封桂馥的成就也毫不逊色:她编写的苦楝治疗肠蛔虫症方面著作,是国内首次介绍用中药治疗小儿肠蛔虫症的论文,不仅探讨治疗作用原理,还指出适合于小儿的剂量及少数副作用,为国内此后开展中医药临床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论据。此外,她关于先天性肾病综合症的论文,是国内最早报告的1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明确新生儿全身浮肿、尿血的症状,对儿科临床工作而言是极有意义的参考资料。1960年,《中华儿科杂志》刊发了封桂馥所著《氯霉素治疗292例化脓性脑膜炎观察》,在农村化脑发病率越来越高而化验条件跟不上的情况下,此文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很大实用价值。封桂馥还在国内第一个指出肝吸虫病可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对指导我国常见地方病尤其是安徽肝吸虫病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1988年4月,封桂馥退休,2009年12月因病去世。

(韩志/审 靳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