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热浪翻滚。在淮河蜿蜒流经的皖北平原上,蚌埠医科大学两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正行走在田野乡间。由安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临床医学院、全科医学系等多部门20名师生组成的联合团队,围绕“生态筑基,健康赋能”与“强基层医疗,赋乡村振兴”两大现实课题,深入蚌埠市五河县、怀远县、滁州市明光市及周边城市,开启了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现状的深度调研。
在波光粼粼的五河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团队成员们沿着水岸线仔细踏勘。马克思主义学院申正付教授与保护区管理处付泽春主任驻足湖畔,望着清澈的水面感慨道:“水净民安。沱湖这几年水质稳定在Ⅲ类,周边消化道疾病发病率显著下降,这就是生态投入最实在的‘健康回报’。”

图为成员实地考察沱湖、明光淮河堤坝、三汊河等
从五河县沱湖、淮河明光市柳巷段堤坝到蚌埠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团队足迹遍布淮河流域重要生态节点。通过走访三地生态环境局,他们系统梳理了淮河干支流保护、水环境治理的“县域答卷”,深切体会到碧水蓝天如何成为普惠的“健康基础设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全科医生队伍,是守护亿万农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在五河县卫健委会议室,一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成为讨论焦点。当谈到全科医生与村医队伍时,数据令人深思:全县现有全科医生251人,但高级职称仅13人,人才结构失衡问题突出,村医年龄普遍偏大且后继乏人。

图为成员于五河、明光、怀远等地相关部门开展座谈会
走入乡镇卫生院,“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是最大痛点,”一位镇卫生院院长坦言,“年轻医生觉得这里没平台、待遇低。”“我们村卫生室两名村医都超过55岁,年轻人不愿来。”一位老村医的话道出了基层医疗的普遍困境。团队成员认真记录着每一个问题,思考自己肩负的使命。

图为基层全科医生、村医代表踊跃发言
在明光市柳巷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成为亮点,中医药和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的业务收入达该卫生院年收入一半以上,当地特色的紫苏生姜方对消化不良疗效显著。在怀远县魏庄镇卫生院,一本本扎实的居民健康档案占据了重要位置,院长介绍:“虽然人手紧,但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病管理,我们一个也没落下。”二年级的订单定向全科医学生范浩淼在家乡的村卫生室蹲点后深有感触:“村医大爷快60了,对村里每户人的健康情况如数家珍。他问我:‘范同学,你们这些学了新知识的年轻人,以后真愿意到我们这样的地方来吗?’那一刻,我握着听诊器的手心都是汗,但心里有个声音特别清晰——‘会来的,这里需要我们。’”

图为团队于柳巷镇卫生院、魏庄镇卫生院中医馆参观交流
此次调研主要采用“专题座谈+实地考察”双轨模式。在各地点,团队不仅听取汇报,更直插现场——查看农村饮用水监测点,随访慢性病管理对象。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郭余豪认为:“这种‘用脚底板走出来’的调研极具价值,我们看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温差,比如基本公卫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梗阻,也发现了像明光市探索‘让中医在基层发光’缓解乡镇卫生院运行困境这样的本土智慧。”校团委副书记凌浩表示:“这次实践让我们的学生对全科医生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基层,我们不仅要当好临床多面手,更要做好健康守门人,用专业和坚守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健康问题。”

图为团队于五河县郭府村考察乡村振兴
经过三天的密集行程,城市与基层的辗转跋涉,这支师生团队带走的不仅是几十份访谈记录、上百页调查日志,更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叙事中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与“健康中国、乡村振兴”辩证关系的青春思考。站在淮河堤坝上回望这片土地时,青年医学生许下的不仅是个人的职业承诺,更是一所医学院校服务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让健康照亮每一个乡村的明天。

图为团队于五河县卫健委、疾控中心合影
(凌浩/审 范浩淼、李诗彤/文 范雨晨、张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