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陈祖厘:请将我的骨灰撒入淮河
    发布者:   日期:2025-03-25   点击数:



    陈祖厘,男,(19111996),汉族,浙江宁波人。1933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解放前,先后在南京中央医院、云南省立医院、上海华通电机厂医院工作。1950年起,在安徽医学院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任大内科副主任、主任。1965年,调至蚌埠医学院,担任内科主任、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安徽省委员、安徽省第四、第五届政协委员、蚌埠市东区人大常委会委员。

    出身贫寒,立志从医

    19113月,陈祖厘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是小学教员,后数度失业,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他考进当时英国人办的广济产科学校,毕业后开了一间诊所,但就诊者寥寥无几。一家人惨淡经营,勉强维持生计,生活极为艰难。他立志要发愤图强、拼命读书,1928年考入上海南洋医学院。一年后,学院因办学不力,一部分师生并入上海东南医科大学,陈祖厘就是其中之一。

    1933年大学毕业后,他考入南京中央医院,在内科担任医师,并在南京军医学校任教。他日夜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常常吃住在单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医院辗转迁往内地。此时,云南省立医院亟需招聘一批医务工作者,便向陈祖厘抛去“橄榄枝”。1938年,他初到云南,在云南省立医院担任内科主治医师。当地医学人才极为匮乏,便自告奋勇兼职到军医学校去担任教员。他倾尽所学,深入浅出,甚得学生赞誉,许多人慕名旁听。抗战胜利后,陈祖厘思乡心切,返回上海开设诊所。上海华通电扇厂聘请他去担任厂医,他常常舍弃休息时间,投入紧张忙碌的工作。解放后,东南医学院响应政府号召内迁怀远,陈祖厘接到邀请,毅然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为母校发展助力。

    传道授业,待人如亲

    陈祖厘担任大内科副主任的同时也在安医从事教学工作。他深知解放前老一套教学方法已不适合新时代年轻人,便辛勤钻研教学方案。他讲课条理清楚,来龙去脉分析得鞭辟入里,深受学生爱戴。在临床工作中,他着重培养各级医师,除了每周举办一次内科学讲座,还请来其他科室教师讲学,并组织学生前往其他科室学习理论知识。1956年,陈祖厘以优异的教学成绩在全国卫生部高等院校调查中评为“优秀教师”。他还紧抓内科学研究,曾对消化性溃疡病、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高血压病职业发病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多次在全国消化系统学会上进行交流,为我国内科学理论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5年,陈祖厘任安医大内科主任。他与同事和下属们打成一片,每日亲自参加劳动,打扫科室卫生。他坚持每两周进行一次病例及死亡讨论,多年来从未中断;每星期举行一次小型讲座,介绍学科新技术新进展;每日召开晨会,熟悉掌握每一位病人情况。他还建立了病史资料库,确保每份病史有分析、有计划、有治疗。为防止医疗事故发生,他反复要求每位医生仔细留心可能存在的蛛丝马迹,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异常。他带领着大内科同仁一起,针对每位病人的不同情况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他对病人像亲人一般,用无私的爱心温暖着每一位患者,给他们带来康复的希望。

    秣马皖北,名留淮畔

    1965年,陈祖厘调至蚌埠医学院,历任内科学副教授、教授,教研组主任,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他敏而好学,1975年,64岁时还参加了学校举办、为期半年之久的“第三期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他对科内工作提出不少的改进方法,在他和内科同仁的不懈努力下,1976年,学校内科被评为省先进教学单位;1977年,被评为先进集体;1978年,神经内科被评为先进单位。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被授予论文学术奖。他还举办了安徽省首届内分泌学习班,赢得非常大的反响。1981年,在蚌埠市科学技术大会上,陈祖厘被授予“科技进步积极分子”。

    他始终关心基层人民的健康福祉。来校2个月后,即赴农村参加巡回医疗工作。那时,血吸虫病等肆虐,使广大民众饱受疾苦。陈祖厘主动请缨带领学生前往疫区进行防治工作。他多次来到皖南各地,走进田间地头、百姓家中,不厌其烦地进行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的宣传与治疗,为当地流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陈祖厘参加工作多年来,从不曾缺勤,未曾因事因病请过一次假。即使生病了也依然坚持奋战在工作岗位上。1966年新年之际,他将保存多年的德制显微镜无偿捐献给学校,助力学校科研事业发展。1988年退休后,他仍放心不下病床上的患者,经常去病房走走,问问患者病情、与患者聊天。

    19961013日,陈祖厘的生命走到了尽头。遵其遗愿,丧事一切从简,不作遗体告别,骨灰撒入淮河。他以医者仁心滋润着每位病患的心,他以医者大爱让病人面对病痛时不再恐惧。他把赤诚与火热的生命献给了毕生钟爱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事业,他的每一寸足迹、每一步跋涉都深深地融进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和祖国的卫生健康事业。

    注:主要参考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祖厘:待病人如亲人,视事业如生命》、学校档案馆资料。

                                                                      (韩志/ 王晓彦/文)


    上一篇:洪抡元:我省微生物学工作的创始人

    下一篇:档案馆(校史馆)举行优秀讲解员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