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抡元,男,(1913-2008),浙江宁波人。1933年毕业于东南医学院,后回校任教,历任安徽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教务长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调蚌埠医学院工作,任医教组副组长、科研处长、图书馆长。1978年9月,任副院长;1979年5月,任院长、党委常委。同年,增选为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三、第四届理事会理事,是安徽省微生物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他还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报主编、省教育咨询研究中心委员、省高校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1989年12月退休,2008年11月2日去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933年,洪抡元以优异成绩从东南医学院毕业,后到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开始了医学微生物学研究。他曾对上海、江苏等地一些传染病进行过调查工作,发表了“上海1933年流行的痢疾杆菌菌型研究”“葡萄球菌过滤性毒物的培养方法”等研究报告。1937年,江苏北部爆发黑热病,流行区域涵盖16个县,患病人数多达30万。是年3月, 东南医学院师生奔赴苏北参加防治和扑灭工作,洪抡元也积极投身其中,发表了“江苏省邳县黑热病调查研究”等论文。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洪抡元怀着一颗火热爱国之心,毅然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当时,东南医学院被日机炸毁,转移到松江又遭轰炸。洪抡元携妻子,随着救护总队一路西行,经松江、震泽、南昌、汉口、衡阳等地,投入战地医疗救护工作。一路上,遭遇翻车、日机轰炸,历尽危险艰辛。1938年夏,洪抡元大病初愈,转入广西百色卫生事务所暨省立医院工作。当地疟疾肆虐,他一边为百姓治疗,一边踏遍百色开展调查研究和防疫工作。1939年4月,在百色,洪抡元喜得儿子,取名“希复”。是年8月,他又携妻带子,转辗西安、兰州等地从事教育、医疗、防疫工作,曾任陕西省立医专微生物学教授、西北防疫处鉴定部主任等职。战火纷飞的年代,洪抡元愈发希望祖国能独立强大,也希望能为祖国多做一点事。1947年,他携全家回到阔别多年的上海,开办私人诊所和医学化验所。
落户安徽,投身教育
1949年12月,东南医学院全体师生积极响应中共华东局发出“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主动要求迁出上海,落户安徽。学校动员他回校任教,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洪抡元舍弃上海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停办私人诊所,举家迁往怀远。

内迁伊始,学校条件十分艰苦,他跟大家一起点煤油灯,用井水。还经常外出为人民群众看病,开展健康宣教。他毕生大部分时间从事微生物学教学研究工作,执教勤奋,治学严谨。对学生听课笔记和实验记录细心批改,使学生们受益终生。他的同事及学生张咏南、徐世德、林特夫等曾说,洪教授是我们从事微生物教学科研的领路人,是安徽省微生物学工作的创始人。1954年开始,洪抡元即组织微生物学和寄生虫病学工作者进行学术活动。1958年,安徽省成立微生物学会,洪抡元即被选为理事长,且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推动全省微生物学领域业务发展,受到广大工作者的尊敬。
他还指导过合肥市一些传染病调查和病原微生物研究,先后发表“合肥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合肥地区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等一系列论文。他鼓励教学人员编写教材,并亲自审阅和修改,《微生物学教学影集》《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图说》等教材在全国医学院校受到普遍欢迎。
年近花甲,奉献蚌医
洪抡元始终跟随党的步伐、时刻听从组织安排。1970年,他再次回到蚌埠,担任学校医教组副组长、科研处处长、图书馆馆长等职务,并于1978年9月任副院长,于次年任院长、党委常委,成为学校事业发展中第三任院长。
他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专业知识与医疗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相结合。他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曾担任省“九二〇”科研协作组组长、省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副主任、“细菌L型研究”及“ELTor弧菌变异与越冬问题”科研小组顾问等职务,圆满完成组织委派的多项科研任务,相关成果广泛在全省推广应用。“细菌L型研究”获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全省肿瘤死亡调查研究成果获省科技大会奖励,“猪胸腺可否作为胸腺素药源及胸腺素临床应用意义”研究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他不辞劳苦,长途跋涉,到各地调查研究,足迹遍及全省九地区十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科研工作结出累累硕果:1978-1982年,学校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2项、省科技大会奖22项。
担任校领导时他已65岁。虽然“年大体弱,兼职较多”,但依然事无巨细抓好教学科研、师资建设、学生管理、医疗、后勤等工作,积极推进改革创新,为学校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进一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校生数量从736人增至1334人。学校于1979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开始招收外科学(骨外)、皮肤病与性病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附属医院增设业务科室6个,门诊人次增长20余万。蚌医学报正式于国内公开出版发行,洪抡元担任第一届到第三届编委会主编以及第四届顾问。他还亲笔致信邀请国外学者来校讲学,学校对外交流合作开始拓展。教职工队伍增加近百人,李涤生等同志先后获“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先进工作者”等称号。病理解剖楼、南七楼、红楼15、19号楼、南院男生宿舍、南教学楼、锅炉房、学生宿舍东小楼开始建造,他还同张冀凯等同志积极向省委反映问题,收回专家楼和马蹄形楼两栋楼房产权,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他高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场合讲话中,反复对学生们强调要坚持自学、提要业务水平、关注新兴学科发展,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自我修养,要服从国家需要、听从组织安排,要服务人民群众,“立志把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全部贡献给祖国的医学科学事业”。在他任职校领导期间,学校走出王福生、范先群以及刘新民、刘晓林等十余名杰出和优秀校友。
洪抡元始终对党和国家心怀感恩,为人高风亮节。1961年,他身患鼻咽癌,在上海肿瘤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他流着泪对妻子说:“在旧社会得了这种病,就是倾家荡产也治不了。我哪能不报答党和国家对我的恩情呢?”手术以后,他的鼻部左下侧留下很深的疤痕和凹陷。由于担心影响国家形象,他多次放弃出国访问的机会,一心埋头工作。
从学校退休后,2000年,洪抡元回到上海颐养天年。2008年11月去世,享年96岁。

主要参考:安徽医科大学《洪抡元:为祖国医学事业奉献一生》、学校档案馆资料和《蚌埠医学院院志(1958-1998)》。
(韩志/审 王晓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