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李同度:安徽省泌尿外科的开拓者和肿瘤医院的创建人
    发布者:   日期:2025-03-28   点击数:


    李同度,男,(19192007),山东黄县人。1946年毕业于东南医学院。1946-1951年在上海仁济医院工作,任住院医师及住院总医师。1951-1963年在安徽医学院工作,任讲师、外科主治医师、副教授、外科教研组副主任、肿瘤外科主任和普外科副主任,兼任合肥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及外科主任。其间,先后在上海仁济医院、北京外国语学院、莫斯科肿瘤研究所学习进修。1956年入党。1963年调至蚌医,历任副教授、附院革委会副主任、党总支委员、外科和肿瘤科主任、外科教研组主任、主任医师、肿瘤教研室主任、附院顾问、学校肿瘤学学术顾问。1978年提任教授,1985年享受厅级待遇,兼任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安徽肿瘤康复医院名誉院长、基金会科学奖金评选委员会顾问、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顾问,1997年任学校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退休。200751日,因病去世,享年88岁。

    笃学敬业,打牢医学事业根基

    1919年,李同度出生于山东当地一个工商业家庭。他少时即立下读书志向。1935年赴上海青年会中学读初、高中。19379月至19396月,他一边在家乡小学教书,一边投身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19409月至19466月,进入上海东南医学院学习。

    当时,东南医学院对学生英文水平要求较高,李同度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且通俄文、日文。他勤勉好学,很快就成为众多学子中的佼佼者,多次受到学校嘉奖。1946年,他从东南医学院毕业后进入仁济医院工作。仁济医院的查房及书写病历都使用英语,不少新进医生较长时间都难以适应,而他实习期满后就得到了院方和指导医生的充分肯定。

    仁济医院工作期间,李同度勤奋敬业,接触了大量病人,参与了众多手术。他认真踏实,手术每个细节精益求精,很快崭露头角,并结识了护士凌佩芬女士,对医学事业的共同追求让他们结下了一生姻缘。他严谨专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精深的专业素养,为今后从医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举家来皖,引领泌尿外科发展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安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194912月,东南医学院内迁怀远,后又迁至合肥,更名为安徽医学院。政府从上海、江苏等地调入一批医生,到安徽从事泌尿外科工作,李同度便是主动提出来皖医生之一。在上海工作时,医院给予的待遇十分优渥。所以,当时许多人都很不理解他的选择。但他认为,待遇和条件都不重要,能造福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民群众,才是价值所在。夫人凌佩芬非常支持他的决定,1951年,全家义无反顾地来到安徽。

    泌尿外科在安徽发展较为迟缓。19世纪,随着教会医院建立,泌尿外科工作在安徽才有了开端,但仅能开展阑尾炎切除、破腹产等一般手术,复杂手术根本无从谈起。李同度以精湛医术和扎实的科研能力,成为当时全省唯一的普外兼泌尿外科医生。1957年,他将泌尿科从大外科中独立出来,创立了当时床位最多的泌尿科,使全省泌尿外科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50年代起,他做过不少技术上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外科手术,被参观者誉为“术野开阔、术理清晰、层次分明、有条不紊的艺术”。

    扎根淮畔,创建安徽肿瘤医院

    60年代,李同度的研究瞄准了当时基础薄弱的肿瘤学领域,成为卫生部首批选送的赴莫斯科公派专家,在莫斯科肿瘤研究所进修。学成归国后,1963年,他调至蚌医工作,开始着手创建省内首个肿瘤医院。

    在他多方奔走呼吁下,19737月,肿瘤医院筹建报告获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197492日,省革委会决定,“将省肿瘤医院划归蚌埠医学院领导,与附属医院合署办公,对内一个机构,对外两块牌子”。19785月,省内首个肿瘤医院—安徽省肿瘤医院在学校附属医院诞生。1985年,他又动议创办以收治中晚期肿瘤患者为主的肿瘤康复医院。经过筹划,由安徽省肿瘤医院等合资创建的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安徽肿瘤康复医院于198756日开诊。医院设床位500张,为当时世界上拥有床位数最多的肿瘤康复医院,极大解决了晚期癌症患者住院难、治疗难的问题。

    多年来,他以不同形式积极推动全省全国抗癌工作。为促进全省肿瘤防治事业发展,在各级政府支持和李同度的努力推动下,全省建立了地市级肿瘤防治网和10余家肿瘤医院,形成区域性肿瘤防治体系,大幅提升了肿瘤防治规范化管理和诊疗水平。90年代起,他受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卫生部委托,积极在国内开展癌症疼痛控制和晚期癌症患者姑息治疗工作。1991年,国家首次将癌痛控制与晚期癌症姑息治疗编入国内肿瘤学讲义,列为医学院必修课程。1994年,他组建成立“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在全国举办100余次培训班和讲座,不遗余力推行WHO癌痛控制方案,并制定全国性用药准则,极大提高了病人生存质量和疗效,为减轻病人痛苦、转变人们对癌痛控制与治疗的理念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成为国内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的先驱。

    以仁心行仁术,待患者如亲人

    李同度从医60余年,其高尚医德和敬业精神始终为患者和同行敬仰。初到安徽,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据其夫人回忆,他带领医疗队去颍上救灾,晚上就睡在半山坡草棚里,一日三餐经常就是咸菜稀饭。对此,没有半句怨言。由于其医术精湛,慕名的患者络绎不绝。一些在医院排不上队的,甚至去其家中登门拜访。他从不怠慢,总是尽心尽力对待每位病人,细致入微进行诊断。他经常面对面与患者沟通交流,避免做不必要的检查,为患者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费用,受到患者及家属们的交口称誉。

    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拿红包不收礼物,对私拿好处、乱收费的现象深恶痛绝。有一次,李同度去外地会诊,医院安排了饭局。当看到满满一桌菜后,他十分严肃地说:“我只要一个菜一个汤就够了,没必要这么浪费。这么多作陪的人,这些钱最后还不是摊到病人头上?”对待同事,他同样严谨。每每看到诊治中不到位、不全面的问题,他都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常教导学生做人要有正气、有骨气,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要将仁爱之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倾注在行医过程中。他为众多后学树立了仁心仁术的标杆,促成了他们的一次次进步。

    一生求索,永葆爱国之心

    李同度在临床方面技艺超众,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1988年,他在全国率先开设肿瘤学教研室,指导10余名研究生主攻晚期癌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他著作等身,主编的《膀胱镜检査学》在1978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大会奖,主译《临床肿瘤学》、合编《肿瘤化学预防和药物治疗》《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肿瘤学》《肿瘤学新理论和新技术》,著有《癌症疼痛控制与姑息治疗》等十余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在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等多个学术组织担任顾问、常务理事、主任委员、理事长等职务,在《中国抗癌报》《中国肿瘤临床》等多个学术刊物担任副主编、副主任委员、编委等职。先后受邀赴匈牙利、美国、印度、新加坡等多国参加学术交流,作专题报告。

    他一生爱国。50年代中后期,他在苏联进修学习时,所在医院曾力邀他留在苏联,但他毅然回绝:“我是中国派来学习的,我当然要首先为自己的国家服务。”1966年,他率中国医疗队赴南也门工作期间,一再受到当地医院挽留,甚至连当时的总统鲁巴伊都亲自出面挽留,并通过外交途径向中国表示留意,都受到他的婉言谢绝。

    李同度的贡献得到了国家与人民的肯定。他的事迹多次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科学报》《文汇报》《安徽日报》等媒体报道,被英国剑桥和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等记录入册。1991年,他荣获国家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美国世界名人传记研究所评为国家有影响的500位学术带头人之一,并被聘为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顾问。

    200751日,李同度因病去世。他一生留下的不仅是辉煌的医学业绩,还有妙手仁心的医者风骨,更为立志投身医学事业的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主要参考一附院《正心奉道李同度》和学校档案馆资料。

    (韩志/审  王晓彦/文)


    上一篇:黄恭康:我国著名骨科专家、显微外科专家

    下一篇:洪抡元:我省微生物学工作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