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网上展厅 > 校庆专辑 > 正文 校庆专辑
    忆往昔峥嵘岁月,庆今朝桃李芬芳——回顾蚌医50年
    发布者:   日期:2025-10-30   点击数:

    五十年薪火相传,

    五十年春华秋实。

    在“禹风厚德、孕沙成珠”的皖北名城——蚌埠,座落着一所立足江淮、服务皖北、誉满全国的高等医学院校——蚌埠医学院。她创建于19587月,由上海第二医学院和安徽医学院援建而成,是安徽省省属普通高等医学本科院校和国家首批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岁月无声,时光荏苒,五十年的岁月沧桑,镌刻着蚌医人的执著与理想;五十年的时光流淌,记录着蚌医人的丰收与光荣。几代蚌医人秉承“笃学、精业、修德、厚生”校训,弘扬“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精诚为医,团结奉献”的蚌医精神,朝着“办好社会满意、人民信赖的高等教育”目标不断前进。

    回顾50年办学历程,一路风雨阳光,一路踏歌而行……

    五十年代,我们的老一辈创业者白手起家,在淮河岸边建起了一所现代学府的基本框架。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国家卫生部、教育部、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淮河之滨的皖北重镇——安徽蚌埠,创建一所医学本科院校,加速本省医务干部培养,改变皖北、皖东、皖西北地区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的困境。1958年秋天,上海第二医学院的专家、教授们千里迢迢带着一车车教材、标本、课桌和教学仪器设备来到了蚌埠,从此,他们把根留在了蚌医,把青春和智慧献给了蚌医。

    时至今日,我们仍不能忘记当年的开拓者,朱仁宝、赵德琨、沈乃葵、朱继业、秦学祥、葛成荫、沈础仁、蒋维良、王佩瑶、沈履贤、唐清里、赵家桂、盛承安,正是这十三位上海二医专家、学者作为第一批授课教师在蚌医简陋的校园里留下最初的印记。

    在建校之初那段艰苦创业的日子里,以首任院长谢炘、首任党委书记张冀凯为代表的老一代蚌医人直面重重困难,知难而进,严谨治学,精诚为医,团结奉献,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新建的蚌医步入正轨,从此,至高无尚的医学精神深深地植根在蚌医这方希望的沃土里,植根在一代代蚌医人的心里。

    六十年代,我们在国家最艰难的时候,克服困难生存下来,确立了在安徽医学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带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怀着责任和使命的热忱,蚌医人迅速进入了建设蚌医的新时期。六十年代初,来自浙医、安医的585960三届共六十多名毕业生,全部被送到上海进修,培养提高;两年后,他们相继返校,充实学校教学和医疗工作,为蚌医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发展。1966年,蚌医各学科师资力量基本配齐,教学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确立了在安徽医学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9688月,学校经安徽省革委会批准改称蚌埠反修医学院,干部、医护人员组成医疗队,下放到皖北农村从事医疗工作。

    七十年代,我们经历了拨乱反正的曲折,推动了学校事业继续前进。

    19709月,安徽省革委会决定将本省四所医学院校合并为安徽医学院。合并后,蚌埠反修医学院改称安徽医学院蚌埠分院。其间,大批干部、教师、医护人员下放农村。19746月,国务院科教组发文通知恢复蚌埠医学院。动乱年代,几番风雨,几经挫折,虽然经历了下迁、并校等变故,蚌医人始终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和奋斗的征程。1970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共计招收6届,学校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持质量立校,注重人才培养,保持严谨治学的优良校风,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努力培养专门人才,75届毕业生,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刘德培院士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八十年代,我们奋发图强,积极拓展、焕发出新的生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发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1979年底,安徽日报以“披肝沥胆,献身医学——追记蚌埠医学院院长谢炘同志”为题报道谢炘院长献身医学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动人事迹,并发表“革命知识分子的榜样”的短评,谢炘院长的崇高品质和敬业精神在蚌医师生中产生极大的反响,化为推动蚌医不断奋进的无穷力量,学校迈开了新的前进步伐。为适应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求,学校在招收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同时,积极拓展学科专业领域, 1979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年创建医学检验学专业,1987年创建护理学专业,学校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九十年代,我们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向万人大学的目标迈进。

    伴随着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加速发展的脚步,我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向万人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至1999年底,在校本专科学生、研究生4281名,其中本科生3645名、专科生588名、研究生48名,另有成人教育学生近2千人。全校建有临床医学系、医学检验系、护理学系,开设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4个专业;共有14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免疫学、肿瘤学、外科学(普外)、外科学(骨外)、内科学(呼吸系病)、病原生物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9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建立了营养学与毒理学、呼吸病学、显微外科学、肿瘤学、内分泌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研究室和应用化学、应用解剖学、微生物学、应用药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研究所及安徽省白内障人工晶体研究中心等研究室、所、研究中心,形成了与医疗卫生工作相适应、相配套的格局。

    跨入新世纪,我们强化内涵建设,狠抓各项管理,步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进入新世纪,为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建设什么样的蚌医?怎样建设蚌医?如何办成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这是时代向全校师生医护员工提出的新课题,也是蚌医上下不断思索的课题。围绕这一课题,全校上下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统一办学指导思想,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促进学校教学建设和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学校广泛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各项事业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明晰了我校 “四为”办学思路:

    以医为主——坚持医药卫生和生命科学为主要方向,在稳步加强我院传统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拓展相关学科门类,适时开办新专业。

    以本为主——坚持本科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稳步加大教学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妥善处理本科教育与其它层次教育的关系,把本科教育教学打造成蚌医的强项。

    以人为本——坚持一切工作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着眼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以质为本——坚持“质量就是生命”,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为依据,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强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建设,努力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经过近十年的积淀和拼搏,蚌埠医学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推进

    党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学校的未来,谋全局,抓大事;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工作合力不断增强;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员思想教育;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努力实现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2006年,我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特色突出,扎实有效,得到上级的表扬。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育人”宗旨,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线,把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组织召开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尝试教学改革;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特点和优势,开设思政教育园地、心理咨询平台;确立济困助学六条主线,开辟绿色通道;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坚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现有学生社团25个,社会实践活动基地3个。目前,学校正逐步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诚心、爱心、暖心、舒心、安心”工程。在省教育工委2006年全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中我校获得优秀等次,同时被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工委授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教学中心地位日益增强

    学校党委牢牢抓住培养高质量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明晰了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积极引导教学制度建设与完善,鼓励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大力支持办学经费向教学倾斜,教学四项经费比例逐年上升;在巩固、完善已有专业的同时,增设了药学、预防医学、生物科学、精神医学、药学(药物分析与检验)、营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息方向)、医学检验(临床输血)等8个新专业(方向);建立了病原生物学等7个省级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教改示范专业、试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课程、精品课程和重点试验室。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迅速,现有教授、副教授235名;博士、硕士182名,2名教师被评为省教学名师,十多名教师获全国、省优秀教师和模范教师称号。

    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质量稳定,社会声誉显著,招生范围由省内发展到全国14个省(区),目前,在校生人数增长到1.4万余名,其中外国留学生百余名。本省考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近年来均达100%,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省内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2006年,在全校师生医护员工的辛勤努力下,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良好等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和国内专家的充分肯定。

    ——科研工作稳步推进

    学校加大科研投入,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了“安徽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组织移植重点实验室”;成立了科研中心,搭建科研共享平台,提高了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创办了《中华全科医学》杂志,《蚌埠医学院学报》和《解剖与临床》被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承担了大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并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清华大学国家辐射专业实验室等开展科研合作。

    ——医疗服务整体实力显著提高

    各附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不断加强管理,狠抓两个效益,成效显著。至2007年底,第一附属医院门诊人次由2001年的42万,增长到2006年的74万,住院病人数由 2万增长到4万;业务收入由1.5亿元增长到4.4亿元;编制病床数扩大到1000张;21700平米的外科病房大楼投入使用。第二附属医院编制病床数由310张扩大到510张,业务收入增长到6000多万元。在抗击“非典”、防治禽流感及抗洪救灾战斗中,各附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白衣天使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面对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态势,校党委果断决策,一是接收蚌埠卫校整体并入,二是加快直属和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三是于2002年及时启动了新校区建设,使学校办学条件得以快速改善,尤其是2005年夏,新校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彻底改变了多年来校园狭小、校舍面积严重不足的窘迫局面。全校占地面积由183亩增加到1091亩,总建筑面积由9万平方米增加到3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藏量逐年增加;直属(非直属)附属医院增至9所,基本满足了扩招后临床教学需要。

    五十年栉风沐雨,五十年上下求索,

    五十年育人为本,五十年弦歌不辍!

    蚌医人的办学历程,虽经风雨,信念弥坚;回望历史,蚌医人倍感创业的艰辛;审视现实,蚌医人深知挑战与重任;憧憬未来,蚌医人充满自信和豪情。

    事业在蓬勃发展,未来在殷切期待,蚌埠医学院将以建校50周年校庆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大学,为推进医学事业的全面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向建成全国知名区域一流高水平医科大学奋斗目标砥砺前行——蚌埠医学院建校60周年发展论坛致辞

    下一篇:蚌埠医学院院志1958-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