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淮河之滨,琴笙悠扬;龙子湖畔,鼓瑟和鸣。今天的蚌埠医学院,高朋满座、贵宾云集,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隆重举行蚌埠医学院建校60周年发展论坛,共同回顾60周年辉煌历程,共同分享60周年发展成果,共同描绘学校未来发展美好蓝图。
十月金秋,喜逢国庆。在此,我谨代表全校两万余名师生医护员工向伟大的祖国母亲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向莅临发展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向始终心系母校发展、为蚌医增光添彩的广大校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欢迎各位领导嘉宾来校指导、欢迎各位亲爱的校友回家!
60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一甲子披星戴月,风雨兼程。一代代蚌医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与追求谱写了一曲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创业乐章;学校发展呈现出一幅浓墨重彩、浸透心血、饱含深情的壮丽画卷。回顾学校艰辛壮阔的发展历程,我们既感佩于学校办学成果的丰硕与辉煌,更深化了对蚌医发展脉络的认识与体会:
60年栉风沐雨,蚌埠医学院应时而生。伟大事业发端于时代的召唤和使命的驱动。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为加快安徽省医疗卫生人才和医务干部培养,改变皖北、皖东、皖西北地区人民缺医少药的困境,卫生部、教育部、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皖北重镇——蚌埠,创建一所医学本科院校。
1958年秋,上海第二医学院的专家教授们带着一车车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标本课桌,千里迢迢从黄浦江畔来到淮河岸边。从此,他们把根留在了蚌埠,把一生奉献给了蚌医。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当年的开拓者们,以朱仁宝教授、赵德琨教授等为代表的13位上海二医专家,作为第一批授课教师在简陋的校园里留下最初的印记。在建校伊始那段艰苦创业的日子里,老一代蚌医人直面重重困难,知难而进、严谨治学。从此,至高无尚的医学精神深深地植根在这方希望的沃土里,植根在一代代蚌医人的心中。
60年艰苦奋斗,蚌埠医学院砥砺前行。上世纪60年代,在国家处于经济困难的时期,蚌医人毅然扛起祖国的重托,胸怀责任和使命投入到紧张的学校筹建之中,在较短的时间里配齐各学科师资力量,学校各项工作步入正轨,确立了在全省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地位。70年代,虽然历经下迁并校、校名更迭,教师下放等困难,但蚌医人始终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学校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持质量立校,保持严谨治学的优良校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发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1979年底,安徽日报专版报道了我校首任校长谢炘献身医学教育事业的动人事迹,在全体师生医护员工中产生极大反响,化为学校不断奋进的无穷力量。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求,学校积极拓展学科专业领域,加快事业发展步伐。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年创建医学检验专业、1987年创建护理学专业、1999年在校生超过4000人,学校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不断向着更高水平迈进。
60年躬耕皖北,蚌埠医学院初心不改。甲子风雨,半世沧桑。“笃学、精业、修德、厚生”的蚌医校训,“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精诚为医、团结奉献”的蚌医精神,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学校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进入新世纪,全校上下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高等教育加快内涵式发展的形势,全校上下深入思考“建设什么样的蚌医、怎样建设蚌医、如何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时代新课题,进一步明晰了“以医为本、以本为本、以人为本、以质为本”的办学思路,将固本守教、以生为本的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石,始终强化质量意识,始终坚持本科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始终坚持对学生岗位胜任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坚守医学院校守卫人民群众健康的初心。
60年春华秋实,蚌埠医学院宏业丕成。建校60年来,学校已经为国家培养出各级各类医药卫生人才六万余名。其中,既有以四名院士为代表的蜚声学界的当代医学领军人物,也有众多海内外知名的杰出医学人才和青年才俊,更多的,是以阜阳刘晓林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扎根基层、救死扶伤、深受群众信赖的临床业务骨干和医药卫生管理干部。据不完全统计,皖北皖东各地市医疗机构的管理干部、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中,蚌医毕业生的比例超过了70%。
近年来,蚌医人紧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学校事业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现为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改革试点单位、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是暨南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和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岗位设置单位。
学校目前拥有龙子湖、治淮、宏业、淮上四个校区,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24个本科专业及方向,面向全国19个省市招生,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14000余名。学校拥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3个本科专业实现一本招生,临床医学专业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总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数8个百分点以上,在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各类全国大学生技能竞赛中屡创佳绩,荣列全国高校就业50强。
学校学科学位和科研工作取得新成果,获批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推免单位,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50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蚌埠医学院学报》《中华解剖与临床》《中华全科医学》均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引育“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博士等200余名,获评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25人。合作交流与社会服务不断深化,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丰硕,被评为“国家第二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全省教育系统文明单位”。两所直属附院深入推进教医研综合改革,稳居皖北医疗服务龙头地位,整体实力显著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60年砥砺前行、60载沧海桑田,学校60年办学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发展史。所有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离不开蚌埠市委、市政府、各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海内外广大校友的真情回报,更离不开全体师生医护员工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在今天这个历史性时刻,让我们以感恩之心、以热烈掌声,衷心感谢所有为蚌医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和朋友们!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判断。面向未来,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紧紧抓住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淮河流域、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建设。
面向未来,我们要争创全国知名、区域一流。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加快推进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步伐。要想将高等医学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就必须更加自觉地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大势、着眼于国际医学科技发展态势、着眼于医学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趋势,在继承蚌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要以一流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为重要抓手,引领学校事业整体发展;要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办学活力;要以依法治校为保障,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高办学治校能力,努力把蚌医建设成为全国知名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医科大学。
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不忘初心。我们要牢记初心,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四个服务”中强大起来;要不忘“育人”这一根本,自觉担当起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要着眼未来、着眼区域和国家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上贯彻一流标准,制定更加科学的培养方案,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面向未来,我们要凝心聚力、再创辉煌。我们深知,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学校未来发展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难题,在健全内部管理体制、引育高层次人才、丰富办学资源等方面进一步加快步伐。我们相信,只要旗帜鲜明地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只要全面持续推进改革、提升管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蚌医的事业发展就会日新月异、呈现勃勃生机。
各位领导,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学校建成高水平医科大学的梦想也前所未有地清晰和接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信心无比坚定!融入血脉的“蚌医精神”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广大校友和全校师生医护员工是我们的力量源泉。
让我们携起手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整装再出发,以无限的忠诚与勇气,去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建成全国知名、区域一流高水平医科大学的蚌医梦一定能够实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