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网上展厅 > 蚌医纪事 > 正文 蚌医纪事
    张冀凯:学校事业起步和发展的“领航人”
    发布者:   日期:2025-03-23   点击数:



    张冀凯,男,(1919l0-20119月),中共党员,山东东明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太行林北县、皖西区舒六县、寿县、六安地委等领导职务。后投身教育事业,先后在安徽医学院、蚌埠医学院任职,系学校首任党委书记。198310月任学校党委顾问,198412月当选为中共安徽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并任省教育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19903月离休,20097月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201196日在蚌埠逝世。

    投身革命,三千里路云和月。

    童年的张冀凯,在村里读私塾和小学。12岁那年,他考入县立高小(旧制学校一种等级,高小是小学阶段最后两年,学生在这个阶段会接触到更为深入的知识内容)。1934年,15岁的张冀凯考入县师范学校,并于19386月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进入县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分配到民运工作团任党支部宣传委员,开启党建工作的职业生涯。是年12月,19岁的他按照中共东明县委指示,组建了紫荆村党支部。19393月,张冀凯根据组织安排,进入华北军政干部学校学习,这是一所培养共产党革命干部的学校,先后培养2000 多名党的优秀干部,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之后,张冀凯又到中共太南地委集训,进入豫北林县八路军工作团工作。19401月,担任林北县第一区政府助理员,8月任第八区区长、区委书记;1943年春,又任第四区区委书记,直至1945年春,调任林北县委委员、武委会主任。抗战胜利之后,张冀凯进入太行五地委党校参加整风学习。1946年秋至次年春,先后任淇县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等职。19477月,张冀凯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任舒六县委委员、宣传部部长。1949年,又任安徽寿县公安局局长、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副书记。1951年底,任六安地委纪委办公室主任兼“三反”“五反”运动办公室主任。1952年夏至1958年底,担任六安地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部长。

    少年时勤于读书、青年时加入党组织,并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的张冀凯,在近四十年战火洗礼和政治工作的淬炼中,积累了丰富的革命斗争和创业经验,为后来从事教育事业、创建蚌埠医学院打下坚实基础。

    为党育人,三十四载春与秋。

    19566月至195812月,张冀凯担任安徽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彼时,安医建校有30年之久,在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方面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制机制。任职期间,张冀凯进一步丰富了高校领导工作经验。1958年蚌医建校不久,学校党委尚缺少主要负责同志。考虑到工作实际需要,19592月,中共安徽省委将张冀凯同志调任蚌埠医学院党委书记。这一干,就是24年。张冀凯,也成为蚌埠医学院主要创建人之一,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8k2ioey9eolp21\FileStorage\Temp\1742722709196.png


    建校伊始,需要协调解决的事情非常多。195810月,中共蚌埠地委突然决定让学校把原淮委房舍让给地委作办公和住宿用房,把学校迁至原地委专署办公楼内办学。在地委说明替学校新建校舍且只需要两个月时间、不耽误学生上课和学校发展后,学校毅然遵照决定于当年11月搬迁。此后,在深入了解蚌埠市建材不足、技术力量紧张和建设经费未落实的情况下,张冀凯连同谢炘、王启刚等同志多次向蚌埠地委、合肥地委和省委相关领导反映情况,张冀凯还亲笔致信安徽省委原书记顾卓新同志陈明原委,积极协商研究,提出搬回原址的建议。终于,在省委关心支持下,1959年暑期,蚌埠地委搬出教学大楼,学校第二届新生得以顺利入学。

    张冀凯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据相关资料记载,学校于1963年后多次召开全体教职医护员工大会,就“铺张浪费、分散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进行检查整治。学校党委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条分缕析地指出“教学用具不全”“很少深入病房”“对学生学习情况不够了解”“工作不够主动”“各级党组织发挥作用不够”“对干部使用多、培养少”等一系列问题,列数据、摆事实、讲道理,并从主客观等方面深刻剖析原因,积极推进整改,为学校在困难时期推进长久持续发展强化了作风保障。

    作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张冀凯高度重视理论研究。他曾撰写《对我省医学教育改革设想》 《高等学校怎样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健全民主集中制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等文章。他指出,“党委必须认真改进工作方法,纠正过去坐办公室多、听汇报多、发文件多”的做法,克服“深入基层少,调查研究少,实行面对面领导少”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必须严格按照党章办事,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党委制,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一切重大问题都要集体研究决定,等等。张冀凯注重理论探索和办学实践的结合,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行稳致远。19825月,《安徽日报》对学校党委的工作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老一辈蚌医人共有的优良品质,是蚌医文化的基因和人才培养的奥义。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患者到了晚期,腹大如鼓,丧失劳动、生育能力,直至死亡。安徽省是血吸虫病的重流行地区之一,学校师生员工在血吸虫病防治战线上作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安徽省委要求各级党委高度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19659月,张冀凯带领部分医护人员、干部和65届毕业生深入安庆地区怀宁县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此后数年,他又先后根据上级安排,带领部分教职医护人员到全椒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带职下放锻炼等,真正做到了深入人民群众。

    离开党委书记职务的张冀凯同志,积极发挥余热,担任学校关工委主任、党委顾问、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省教育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积极向省教育主管部门建言献策,先后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并于20058月,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注:参考学校档案馆、《蚌埠医学院院志(1958-1998)》、中国知网、百度以及安徽医科大学档案馆提供相关资料。

    (韩志/ 王晓彦/文)


    上一篇:陈祖厘:请将我的骨灰撒入淮河

    下一篇:赤胆忠诚,为国为民:蚌埠医学院第一任党委副书记王启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