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启刚,男,(1915-1996),安徽六安人。1930年入伍、1933年入党,后参加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干部疗养院政委、安庆军分区副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8年转业,任蚌埠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市委常委、蚌埠反修医学院革委会副主任。1970年2月,安徽四所高等医学院校合并,调至安徽医学院总院工作。1972年,任中共安徽医学院委员会常委、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离职休养,1996年6月逝世。
戎马半生,赤胆忠诚
1915年,王启刚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骆家庵社,贫农出身,做过牧童。父母去世较早,继母带着他和弟弟靠帮工维持生活,艰苦的家庭环境磨炼了他的意志,为日后成为一名优秀军人、共产党员打下坚实基础。
1930年7月,王启刚加入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先后任勤务员、战士、通讯员、宣传员;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268团政治指导员、团组织股长;1935年,参加长征,任四方面军政治部青年干事、连长、总支书等职。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王启刚编入西路军。1937年,西路军失败后,与组织失去联络,一边靠“帮人做工”生活,一边凭着坚定信念理想寻找组织,历经磨难。找到组织、到达延安后,1938年进入抗大学习。1940年7月后,王启刚奔赴抗日前线,参与开创平北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武装斗争,后又参加解放战争,历任挺进军政治部组织科长、平北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察冀独立五师政治部主任、皖南军区卫生部政委等职。

校档案馆王启刚《党员登记表》(部分截图)
王启刚戎马半生,参加过大小战役无数,但是令他记忆最深刻的是闫家坪游击战和收复张家口之战。1940年,王启刚指挥了察哈尔省龙关县闫家坪战斗。日军在闫家坪设立了很多据点,对我方根据地造成很大威胁。他抓紧整顿队伍,加强训练,做出严密部署。1941年1月31日拂晓,敌人发起猛烈进攻,激战持续到下午5点。王启刚带领部队浴血奋战,击退日军,这是平北抗日根据地创立初期取得的一次较大规模胜利。1945年8月15-20日,王启刚率部收复张家口,同残留日伪分子进行坚决斗争。我军坚决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对待人民群众秋毫无犯,全市生产生活很快恢复正常。张家口之战彰显了我军力量,鼓舞了全军和全国人民。
参与建校,为国育才
王启刚长期从事政工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1958年,他从部队转业。8月,根据省委安排,来校担任党委副书记,同谢炘等同志一道,参与到蚌埠医学院创建工作中。在校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到任前,他扛起学校党建工作重任。牵头向主管单位申请成立临时党的委员会,以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直至1959年2月,张冀凯同志从安徽医学院调任蚌医党委书记。此外,王启刚还兼任了迎接“红五月”评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学校直属民兵卫生兵团副政委兼副团长、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委员、保密委员会主任、“五反”领导小组副组长等职。

作为一名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王启刚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他高度关注学校的教学和医疗工作,重视对学生政治思想、业务知识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培养,密切关注学生们的成长进步,对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如数家珍。
在同1965届毕业生讲话中,他充分肯定了毕业生们在政治觉悟、思想认识、理论学习、实践技能等方面的进步,一一点名表扬了同学们中的好人好事、“舍己为人、不顾自身安危”的动人事迹,以及“对病人如亲人”“一切为了病人”的宗旨服务意识。他希望同学们饮水思源,不要忘记了党和人民的培养;要认准历史发展的潮流,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勇往直前;要深入实践、“反复实践”,学会“全面地从本质上看问题”;要面向农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无条件服从分配,愉快地到党需要的地方去。他用形象的比喻和系统的阐释为毕业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据相关资料记载,安徽省是血吸虫病的重流行地区之一。1964年,省委要求各级党委高度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王启刚和其他领导响应省委号召,派出数批医疗队,奔赴我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开展防治救助工作。
前半生在枪林弹雨中度过,他身负多处刀伤、枪伤、炮伤,长期的工作使其积劳成疾,住院之后才停下忙碌的脚步。在安徽省档案馆记载的个人退休申请中,他言辞恳切地表达了对党的感激之情,并对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和无法胜任工作感到遗憾,其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令人动容。
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以王启刚为代表的蚌医事业开创者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铸就了蚌医文化的底蕴,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注:参考安徽医科大学《王启刚:铮铮铁骨 志在四方》、学校档案馆资料以及《蚌埠医学院院志(1958-1998)》。
(韩志/审 王晓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