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网上展厅 > 蚌医纪事 > 正文 蚌医纪事
    大医精诚——蚌埠医学院首任院长谢炘
    发布者:   日期:2025-03-19   点击数:



    谢炘,男,江苏南京人,19111月出生,194911月入伍,195711月入党。曾任南京中央医院住院总医师、上海南洋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临床内科教研组主任、传染病教研组主任、附属医院副院长、副教务长、省立医院院长等职。19587月起,任蚌埠医学院院长。197211-19785月任安徽医学院蚌埠分院革委会副主任,后任学校副院长。1979611日,因病在蚌埠去世。

    受命领衔创建蚌医

    谢炘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一直从事医务和医学教育工作。1958年他服从党组织安排,作为建校委员会成员,承担起创建蚌医的重任。

    新建一所大学首先要解决的是高水平师资问题。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指定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对口支援创办蚌埠医学院,谢炘和其他领导屡赴上海,诚邀60余名上海第二医学院学者专家来蚌工作。安医是谢炘原工作单位,他多次动员一些专家教师来蚌医工作。据相关史料,安医先后按照上级要求,选派近50名教师、干部和毕业生支援蚌医建设。原淮委医院也留下一些专家和医务人员。在办学之初,三队师资构成了蚌埠医学院骨干教师和管理队伍,会聚了享誉国内的微生物化学专家朱仁宝、肿瘤学专家李同度、骨科专家黄恭康、小儿外科专家杨永康等一大批专门人才。

    谢炘同志是第一任蚌埠医学院院长。从19587月到任至917日首届新生正式上课,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谢炘带领教职员工日夜奔波操劳,以极短的时间,取得了比原定时间提前两年招生开课的出色成绩。

    为师为长皆是楷模

    谢炘理论功底深厚,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中的运用更是有超常的绝活。他讲课常是一支粉笔,脱开讲稿,把一些难懂的书本理论,结合实践经验,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达得纲目分明,条理清楚,易于学生们理解和接受。他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而他的板书,他娓娓道来的论述正是学生们最易掌握的课堂笔记。谢炘非常重视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进行了多种尝试,在实习基地建设上更是煞费苦心。从第一届新生入学,他就开始思考实习问题,千方百计把学生安排到技术力量强、设备全、病种多的医院去实习;他还亲自到实习医院了解实习情况,鼓励学生们刻苦钻研,勤于实践。

    他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成长,上世纪60年代,国家给蚌医分配来60余名来自浙医、安医的毕业生,谢炘果断地决定把这批青年送到上海进修。他注重教学质量,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开展“怎样上好一堂课”的研讨,倡导集体备课。人们常说教学要用“一桶水灌一碗水”,而在谢炘那里丰富的实践和精深的理论汇成了不竭的知识源泉。

    深入群众平易近人

    爱护青年、关心下属,只要知道哪位教职工生病,总要抽时间去探视。谢炘又是一位学者型的领导,他不仅和知识分子说话投契,和蔼可亲,对工农干部同样是言情由衷,热情诚恳。在老一代蚌医人的心目中,谢炘同志不仅是一位众望所归的好领导,更是一位慈善可亲的长辈,一位为人谦和的智者。后来他病休在家,去看望他的教职医护员工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有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有谈思想、诉衷肠的,也有职工家属、孩子向他谈家庭、升学、前途以及婚姻等问题的。谢炘与人谈心,总是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推心置腹地交换看法。由于他认识问题高屋建瓴,分析情况入情入理,凡接受他指点过的同志,没有不心悦诚服的。1979610日,谢炘在临终前还先后接谈了5位教职工。

    教科研医成果丰硕

    谢炘同志作风踏实,在教学行政管理上也有独到的方法。他大事抓方向,小事抓落实,有条不紊,丝丝入扣,对各部门的情况和工作中的问题了解得非常及时,一些基本数据在他的心里是一本清册。谢炘工作责任感强,对来请示和汇报工作的同志,总是给以明确的答复,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他深知院长责任之重,作为一名高超的管理者要深得“管理之精髓—多理”,最大限度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谢炘医术精深,医德高尚,担任蚌医院长期间,谢炘从未间断过医疗工作,经常深入临床一线。他现场指导,言传身教,对医生要求非常严格,医院每有危重病人抢救他必定在现场。他高度重视附属医院发展,竭尽全力帮助解决附属医院遇到的困难。上世纪70年代附院基础建设规模不大,皖北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病人看病难,住院更难。他向蚌埠市委一位负责同志反映了此事,受到市委的重视和支持。不久,在医院附近办起了一所保健旅社,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病人和家属临时住宿的困难。

    在谢炘担任院长、副院长期间,学校教科研医和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校史馆内4名院士杰出校友和7名知名校友均是其间走出的国家卫生健康领域优秀人才。学校教师主编各类教材、专著5部,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2项、安徽省科技大会奖6项。附属医院科室先后增加近20个,门诊人次从9.6万增长至42.3万。

    献身医学砥砺后人

    谢炘同志早在40多岁时就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可是他始终一心扑在工作上。他虽然病休在家,心里却时刻牵挂着学校和医院工作,积极为蚌医建设出谋划策。他常为学院工作取得的每一个进展而欣慰,也常因某件工作考虑不周而焦虑,事业心和使命感让他与蚌医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结。

    谢炘同志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典范。他的组织观念很强,上班、学习、参加组织生活,从来都是提前到达。有一次在去办公室的途中,突然脑血管痉挛,他在路旁稍歇片刻后,仍神情自若地坚持到会。谢炘同志常勉励自己:“身体有病,思想不能再有病了!”病休在家,仍坚持认真看书学习,关心国内外大事。

    1979611925分,谢炘同志平静地离开了亲人和同志们,多年疾病夺走了他的生命。病重期间他留下遗愿,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医学教育工作者,他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用于解剖。加拿大的一位著名医学教授说:“宁可让学生在我的身上划错千刀,也不能让学生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谢炘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

    69年,谢炘把他人生一半以上的时间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也把他生命最辉煌的岁月奉献给了蚌埠医学院的创建和发展,他不愧是蚌医的奠基人、开拓者。他那视事业如生命、公而忘我的精神,凝聚成蚌医人永远继承的奉献精神。

    注:主要参考《中国教育报》2006517日第11版《大医精诚励后贤—记蚌埠医学院首任院长谢炘同志》、安徽医科大学档案馆、学校档案馆相关资料以及《蚌埠医学院院志1958-1998)》。

    (韩志/ 王晓彦/文)


    上一篇:赤胆忠诚,为国为民:蚌埠医学院第一任党委副书记王启刚

    下一篇:蚌医精神和优良传统的践行者之一—— 黄德民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