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网上展厅 > 蚌医纪事 > 正文 蚌医纪事
    黄恭康:我国著名骨科专家、显微外科专家
    发布者:   日期:2025-03-31   点击数:


    黄恭康,男,(1929年—2009年),上海人。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历任第三军医大学助教、住院医师,上海惠旅医院住院医师,华东纺管局联合医院住院医师。19543月,调任安徽医学院工作,任助教、主治医师、讲师。19663月。调任蚌埠医学院工作,历任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教授,骨科副主任、主任、外科学教研室主任。1985年,调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任骨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上海医科大学骨科教授等职务,1999年退休,2009年去世。        

    热爱祖国 砥砺后学

    同当时的很多同志一样,1954年,黄恭康携妻子高寅春(后任学校内科学副教授、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兼附院内科内分泌组主任),从上海来到安徽,支援内地建设。他热爱祖国、挚爱人民、更酷爱自己的事业,在他一生的医学生涯中,出于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长期履行自己救死扶伤的职责。他对同志极端热忱,对病人热情耐心,廉洁自守,一心为公。他善于学习、刻苦钻研、为解决临床疑难杂症,常年工作在临床和科研第一线,仔细检查、反复了解、直至有结果,查阅资料日以继夜、记笔记、写心得、临床经验积累扎实、知识层面广博深厚。更令同道们敬佩的是,不论病症多么罕见复杂,他对其发生、发展均能做出精辟的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常常能够做出令人信服的预测与判断。

    黄恭康始终注重于人材培养和学术队伍的建设,1980年,学校获批首批外科学骨科专业硕士培养点。他对年轻医生总是循循善诱、启发指导,对有创新性“闪光点”均予肯定。他带领大家积极投身于科研,从基础到临床,先后进行了鼠尾动脉吻合、兔耳淋巴水肿模型制作、淋巴管小静脉吻合等系列实验研究,继而延伸于断指再植、第二足趾移植拇指再造、大网膜移植治疗闭塞性脉管炎等临床研究,1982年,他首次创办全国显微外科学习班,并先后协同其他省市创办类似学习班数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显微外科技术人才,并研制开发了系列显微外科器械和显微镜器材,为我国显微外科理论与实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积极探索 引领发展

    黄恭康坚持不断探索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并开展新技术、新方法解除无数病人之疾痛,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以其渊博的学识、深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医、教、研中不断著书立说。1953年,他就撰写了《石膏绷带学》;1974年,他率先致力于断指()再植及显微外科基础与临床的研究,在国内外率先创办《显微外科杂志》《断指再植》,对我国显微外科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980年,他和苗华教授等,经过解剖学研究论证,首次在我国成功地开展了“带旋髂深血管蒂的游离髂骨移植手术”,现已成为治疗骨缺损、骨不连的经典术式,并已被临床广泛应用


    身兼多职 成果等身

    黄恭康曾任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分会理事、安徽省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蚌埠市分会骨科学会主任委员、《蚌埠医学院学报》副主编、《安徽医学》编委、《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副主编及蚌埠市政协副主席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先后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发表有重要学术水平的论文276篇,其中以英文、日文、德文多种文字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6篇,主编及参编《骨科手术学》《矫形外科》等20余部专著在国际、国内学界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85年,由于“黄的母亲只身在沪,现已年逾八旬,体弱多病”“唯一的男孩黄挺患鼻咽部恶性淋巴瘤,在上海治疗”等原因,为更好地照顾家人,黄恭康夫妇不得不申请调回上海,继续在他钟爱的医疗卫生事业发挥光和热。

    2009年,黄恭康因病在上海逝世。斯人虽逝,然其音容永存。他在学术上的博大精深,对蚌医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对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蚌医校史上。

    注:主要参考一附院骨科、《中国知网》以及校档案馆相关资料。

    (韩志/ 王晓彦/文)


    上一篇:田厚生:用一生践行入党誓词

    下一篇:李同度:安徽省泌尿外科的开拓者和肿瘤医院的创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