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网上展厅 > 蚌医纪事 > 正文 蚌医纪事
    田厚生:用一生践行入党誓词
    发布者:   日期:2025-04-01   点击数:


    DA66C1A3DAA26115ADF820883C1_B4713E78_DB25

    田厚生,男,(1920-2022年),山东德州人。1941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班学习,194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震旦大学医学院。1949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是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在校期间,他不仅如饥似渴地学习,还积极参加爱国运动,成为该校医学院唯一中共地下党员。上海解放后,田厚生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担任眼科住院医师。19518月,加入上海抗美援朝医疗队,任第四大队秘书及医师,驻扎在中朝边境,利用精湛医术为志愿军战士治疗眼疾。1952年,随同院系调整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眼科,任住院医师。1956年,任广慈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1961年初,他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上海优越生活,带着大量教学和医疗设备来到学校附院眼科工作,历任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他从事眼科临床及教学30余年,擅长眼部常见病、眼肌病、眼底病等治疗,曾经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蚌埠市政协委员等职务。为医,他襟怀坦荡坚守本心,在皖北所进行的调查填补了农村眼科疾病研究空白,上世纪80年代初就带头开展白内障手术后人工晶体安装研究;为师,他诲人不倦潜心教学,将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奉献给了蚌医,培养出以范先群院士等为代表的大量优秀人才。20221113日,田厚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

    风雨飘摇,撼不动求学上进意志

    1920年,田厚生出生在山东德州一个没落地主家庭。1926年,6岁开始了求学之旅,先后在绿市街初小、崇真学校、山东博文中学、通州潞河中学、通县汇文中学读书。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军阀混战、日军侵略,哪里容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呢?他就读的绿市街初小就常因校舍驻兵而停课。当时,家中经济已捉襟见肘,常常要请求学校减免学费,生活上更是节衣缩食。同学徐慧棠回忆,他平时沉默寡言,经济情况很拮据,几次看到他不吃饭硬熬。

    尽管如此艰难,1943年,田厚生仍以优异成绩考入震旦大学医学院。家中变卖了物品给他做学费,即便如此,去学校报到时也已开学快两周。交了学费,囊中所剩无几。汇款不便,上海又无亲朋,甚至有时一天不吃饭只喝水,时常被饿得头晕眼花。每次交学费都要想方设法申请免交,买不起书就向高班同学借讲义,下课后以赛跑速度到图书馆借书,这就是二十出头的田厚生面临的现状。“我抱着很强的意志,只要不把我除名就一定读下去”,很多年后,田厚生回忆说,“困难激发了斗志,自己更加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过了法语关后,学习稍有余力还看了很多进步小说,并开始思考一些社会问题”。

    满腔热血,一言一行尽显党员忠诚

    上海解放前夕,白色恐怖阴云笼罩,学生运动轰轰烈烈。目睹了民众身处水深火热,田厚生也加入爱国学生运动中。从最初参加反对反动政府的游行,到与一批进步青年在校内组织革命斗争。19493月,借助学校知名社团组织“震声歌咏团”,他们筹办了一场盛大“音乐晚会”,唱出“反饥饿”“活不起”等歌。震旦学子与观看演出的市民高呼口号,反对内战,极大鼓舞了上海人民英勇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士气。就在此时,田厚生经郑康林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校医学院当时唯一的中共地下党员。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将他列入上海学联黑名单,甚至曾到宿舍搜捕。幸而他得组织上通知,事先避到同学家,住了一个月。这期间,他仍坚持参加党的活动。很多年后,回忆起当年峥嵘岁月,田厚生首先想到的仍不是自身安危,而是感叹:“中国的革命真的很不容易。”

    上海解放后,田厚生也如获新生,怀着兴奋的心情投入工作。他先是按照组织派遣,到设在法商电车工人工会的人民保安队沪南指挥部做联络工作,后又回到学校做了些南下工作团学生会工作,之后去了上海广慈医院工作。到医院没多久,他就报名参加了为解放军治疗血吸虫病的医疗队。“在部队受到不少教育,认识到革命部队真是一个革命的大家庭,许多青年护士实习医生参了军入了党,很多人进步了”。很多年后,田厚生还会时常谈起当年的情形,每次都感慨万千。1951年,广慈医院有二十多人参加了上海抗美援朝医疗队,田厚生作为大队部秘书驻扎在中朝边境的临时救护站抢救伤员。救死扶伤的同时,他也亲眼看到志愿军如何在艰苦条件下战胜了武器优越的美帝,内心的信念更加坚定。后来,曾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去如此艰苦的地方,他严肃答道:“党需要的地方就是我要去的地方。只考虑我能发挥什么作用,不考虑艰苦不艰苦。”

    扎根皖北,为师为医始终初心不改

    战争结束后,田厚生回到广慈医院。处在久违的和平环境中,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阅读眼科书籍上,一心一意钻研业务搞技术,希望救治更多患者。1961年,在上海第二医学院支援建设蚌医三年后,田厚生再次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他响应国家号召,携带大量教学和医疗设备,从黄浦江畔来到淮河岸边,参加学校及附属医院建设。

    “医院领导曾号召大家支援蚌医。我在小组会上表示过态度,只要需要我就服从分配”,田厚生说,从十里洋场到皖北农村,别人觉得苦,他却觉得蚌医是新的教学医院,业务上也有发展前途。经过生活水平下降了,他却说自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领导尽力照顾,虽然有些小地方不习惯,但总的来说对我这个生活习惯比较简单的人影响不大”。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田厚生从上海带来的教学设备和书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也成为学校眼科奠基人。怀着火热的激情,他一边忙教书育人,一边忙科室建设,亲眼见证了蚌医眼科学从无到有、从弱变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青年医学人才,并亲手为患者解除病痛、使他们重见光明,让蚌医眼科在皖北乃至全省打起响当当的名号。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从庄严宣誓的那一刻直到辞世,田厚生始终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73年来不改初心。他曾深情地说:“我是一个孤苦少年,成长于乱世,中国共产党为我指明了前进方向,我才能在自己的百年人生中为人民谋幸福,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一说起田老,附院原眼科主任王庆生就忍不住热泪盈眶:“只要田主任坐诊,他总是提前到诊室,怕的是病人久等。哪怕年事已高仍坚持每周五总查房,亲自查看每一份病例和病情、医嘱。他对所有病患一视同仁,温和亲切、有问必答。当时眼科病区挂满了患者送给田主任的感谢信和锦旗。”王庆生说,田老一生都在为他人考虑,年轻医生忙于工作没时间接送孩子,他知道后都会抽空帮助接送小孩。无论事情大小,只要能帮助别人,田老就不会袖手旁观。学校组织黄山避暑,田老也谦让给了别人。也有人说,他是个管得宽的老头,水龙头不关、电灯不关,别人不管他要管。“我吃过苦,见不得浪费”,他的解释总是很简短。

    为师,他诲人不倦潜心教学。他常年担任眼科学理论教学、临床见习及实习辅导等任务,曾在核心杂志发表《眼外伤球内异物病例分析》《安徽毫县钩端电子螺旋体眼病流行调查》《安徽省淮北西部农村眼病调查初步报告》等论文,并翻译多篇英、法眼科著作,培养了大批人才。因为精通英法两门外语,田厚生经常帮年轻医生收集资料,翻译外国医学文献给他们上英语课。而且,从教学试讲到上台操刀,无一不是认真备课讲课,手把手教学亲自指导,是学生们心中的楷模和典范。对于科室的主治医师,田厚生根据具体情况将个人的业务工作内容做了重点分工,并帮助制定科研课题。很多年轻医生原本外文底子很差,在田厚生的帮助下也很快能做到借助字典阅读英文眼科资料,进步飞快。他负责蚌埠市医学分会眼科学会工作后,组织多场学术报告会,帮助同仁收集资料,修改文稿;担任省眼科学会副主委后更是积极参加省年会论文审稿工作,希望更多医师业务进步,从而为病患解除痛苦。

    为医,他襟怀坦荡坚守本心。他的脚步丈量过淮河两岸的广袤大地,所进行的调查填补了农村眼科疾病研究空白。1965年,田厚生任“四清”工作医疗队凤阳总铺队队长;1969年至1977年,下放至定远县站岗公社医院,1977年后调回。无论在哪里,他都以身作则,克服基层医院设备条件差的困难,不仅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来诊病人也很少转诊到外地。他始终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结合,上世纪80年代初就带头开展白内障手术后人工晶体安装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同事吴正蓉也评价说,“工作积极负责,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从不接受病人财礼,一身正气”。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不为名不为利、为了做人”,这是大家眼里的田厚生同志。他的一生,是勤劳朴实、辛勤耕耘的一生,是信仰坚定、追求进步的一生,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一生!从年富力强直至1989年底离休回到上海,田厚生将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奉献给了蚌医,奉献给了淮河岸边的这座城市。在以田厚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蚌医人影响下,一代代蚌医人扎根皖北、服务人民,“笃学、精业、修德、厚生”,铸就了“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精诚为医、团结奉献”的蚌医精神,培养出十五万余名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韩志/审 靳瑾/文)


    上一篇:朱恩澄:从基层逐步成长为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

    下一篇:黄恭康:我国著名骨科专家、显微外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