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恩澄,男,(1931-2019年),江苏靖江人。1950年10月参加工作,195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从安徽医学院毕业后,分配至蚌医工作,历任助教、图书馆政治指导员、机关党支部组织委员、图书馆办公室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图书馆副馆长、人事处第一副处长、处长,副研究员职称,安徽省第四、第五届党代会代表。1983年10月至1993年7月,任学校党委书记,系第二任党委主要负责人;其间,于1988年至1991年兼任院长。1993年10月退休,2019年10月因病去世。
转益多岗,从基层一路成长
1931年3月,朱恩澄出生于江苏靖江一户贫农家庭,少时勤学。1946年,在镇江市病理化验所一边学习,一边从事临床医学检验工作。1950年,朱恩澄进入江苏省康复医院,从事医学检验工作。1951年,他积极参加苏南直属医疗队,由于表现优异,曾荣获医疗队“进步奖”。1954年,进入安徽医学院深造,“因患胃溃疡做过一次手术”而休学一年,至1960年毕业。家虽贫而志弥坚,他一边读书,一边勤工俭学。1958年,荣获安徽医学院勤工助学二等奖,并在毕业时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毕业后,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进修放射医学,后来到蚌医工作。

在安医读书时的朱恩澄
在蚌医,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放射医学教研室助教,曾在放射性磷在大白鼠体内各器脏分布和大剂量辐射犬致急性放射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方面取得成就。1966年初,他走上行政工作岗位,任学校图书馆政治指导员。直至1980年8月,先后担任学校机关党支部组织委员、图书馆办公室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和图书馆副馆长。其间,校馆藏图书从30730册增长至124358册,组织对他的评价是“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强,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有干劲”“为人谦虚谨慎,作风正派”。
1980年,朱恩澄被任命为学校人事处第一副处长。因其表现出众,一年后再次升任人事处处长,直至1983年被任命为校党委书记。担任人事部门负责人期间,他不仅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更要稳妥处理好每年数百名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分配任务。学校及附属医院教职工队伍规模和能力水平稳步提升,成立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了职称评定的组织保障。校本部教职工总数增至609人,1名教师科研成果获得安徽日报、文汇报专题报道,并应邀参加澳洲皇家外科学会年会做专题报告,1名教师获“全国归侨先进工作者”称号。
掌舵蚌医,引领学校快速发展
自1983年10月至1993年7月,朱恩澄被任命为学校党委书记,并于1988年至1991年兼任院长。十年之间,他团结带领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师生医护员工,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取得快速发展。
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建立了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开办了首届“青年文化节”。蚌医学子获全省高校排球比赛女队第2名,1名学生在全省大学生田径赛上打破女子组400米栏记录。1990年,学校代表队获全省高校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的成绩。附设护校88届7班同学们在华东地区毕业理论统考中,总分位列全省之首。1989年,学校获得3项全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0年,学校首次召开临床教学工作会议。1993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与恢复开办的夜大合署办公。受国家教委委托,全省教委在学校召开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座谈会,1名校领导应邀赴北京参加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工作会议。1993年,安徽日报专题报道学校办学成果,题名为《蚌埠医学院走出一条综合性立体办学新路》。十年间,学校毕业生中人才辈出,走出了以王福生、范先群两位院士为代表的诸多杰出和优秀校友。
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学校成立了医学系、医学检验系和基础部,设置了医学、医学检验、护理3个专业,开办了高级护理专业和医学检验专业大专班。成立护理系筹备领导小组,并于1991年正式成立护理系。此外,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内科学(呼吸系病)、肿瘤学3个专业新增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先后召开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师节庆祝大会、教学优秀奖表彰大会,成立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李同度等37名同志被定为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这是恢复职称评定制度后学校第一批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临床医师。7名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3名教师分别担任卫生部统编教材《临床检验基础》《内科学》《医学微生物学》主编、副主编、编委,1名教师被聘为卫生部全国肿瘤防治研究所办公室顾问,1名教师任“细菌L型及支原体学组”副组长及细菌L型组组长,1名教师被推选为全国医学检验专业生化专业组组长。
在科研工作方面,学校成立了科协,以及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肿瘤学、皮肤病学、内分泌学、显微外科学等6个研究室,这是学校成立的第一批研究室。1991年,又建立了免疫中心实验室。微生物学教研室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教书育人10个先进集体之一。学校先后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厅级科技进步奖44项。1名教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这是学校首次获得该基金资助。《医学微生物免疫学图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蚌埠医学院学报》获全国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制冷技术服务部被国家轻工部授予“全国轻工业维修服务优秀单位”称号。1991年,省卫生厅将学校“微生物L型临床应用技术和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技术”在全省推广。

学校科技成果获奖证书
在附属医院建设上,安徽肿瘤康复医院正式建成,卫生部、省人大、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厅等领导莅临祝贺。《中国科学报》头版专题报道学校关于肿瘤防治工作的具体实践。附属医院新门诊大楼开始启用。1名教授被选为全国脾脏功能和脾外科协作组7位成员之一,1名护士被卫生部授予“模范护士”称号。1991年,附院获批建设“安徽省白内障人工晶体研究中心”,旨在推进医疗、培训、科研三结合,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在对外合作交流方面,联邦德国下萨克州医疗卫生访问团、世界儿童外科互助会等先后来校访问。学校与法国里昂中法学院签订合作协议,2名教师应邀赴美参加“人类价值与癌症”大会。美国“肿瘤内科之父”明苏尼大学教授肯尼迪一行来访并担任学校肿瘤康复医院名誉顾问,美国HOPE基金会和北医大一行来校考察交流护理教育工作。
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朱恩澄带领班子成员,推动解决了淮委归还老专家楼等历史遗留问题。学校召开后勤工作表彰大会,第二生活区第一批两栋宿舍楼竣工,教职工们迁入新居。附设护校教学楼动工兴建并于1990年竣工投入使用,结束了“护校无校舍”的历史。1991年,学校综合教学楼项目获批,获得国家资助资金220万元。

省委原书记黄璜来校视察指导工作
由于突出的办学成绩,十年间,省委书记、省长,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省委组织部长,省教委主任等上级领导多次来校视察,给予学校进一步发展以宝贵的指导和帮助。
扛牢主责,不忘育人初心
作为党委主要负责人,朱恩澄始终把党的建设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里。担任党委书记不久,学校即制定印发了《关于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的十条规定》,并于1985年、1992年根据实际进行了修订完善,附属医院也制定了相应制度。规定明确了加强思想理论武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努力学习医学业务和科学管理知识”“勇于改革,开拓前进,敢于排难碰硬”“密切联系群众”“贯彻民主集中制”“党委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具体举措,建立起每学期召开师生医护员工座谈会、每周接访师生群众以及深入学生、联系知识分子等机制,为建设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不断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于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的十条规定》部分截图
他高度重视师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1989年,学校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由以往基础部和医学系分段管理改为医学系管理,强化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机制。在抓好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同时,学校又建立了兼职辅导员制度,从中青年骨干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兼职辅导员。1991年,学校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深入研究部署全校思政工作。为强化干部队伍管理和思想政治建设,1990年,学校开始对全校处级干部进行测评考核,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处级以上干部深入学习党的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实际研究落实举措。

实践出真知。他非常重视师生的实践锻炼。1990年,学校组织300余名师生参加“学雷锋奉献日”活动,在火车站为人民服务。同年,学校及临床医学系89级团总支被安徽省授予“社会实践活动省级先进集体”称号。1992年,学校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1993年,再次收获全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现存档案资料中,还有一些他在开学典礼等活动中的讲话。他始终勉励同学们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牢专业思想,刻苦学习医学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更重要的,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争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这些都成为学校多年来一直继承发扬的优良传统,为学校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注:参考校档案馆资料和《蚌埠医学院院志(1958-1998)》
(韩志/审 王晓彦/文)